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野生文学爱好者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的一点不成熟的小解析

句子大全 2023-09-22 07:56:01
相关推荐

「来源: |言之物 ID:L572768423」

敲黑板,此处有个链接:

一位曾经中考语文满分的学姐 给学弟学妹们的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两年前我借着当年的齐齐哈尔地区中考语文真题写过一篇题为《一位曾经语文满分的学姐给学弟学妹们的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的文章,就是文首我插入的那个链接。通篇皆是我对于应试语文这个领域的心得体会和真实经验,全文八千余字,我不眠不休写了一整天。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看看,在这里我就不写那些了,毕竟有些常识性的东西不需要反复赘述,短短两年也不足以让我的思维升级到推翻过去的全部认知。

如今又一次拿到今年的语文真题,像以前一样,120分钟答120分的题。我用了约50分钟的时间做了除作文以外的全部试题,答错一个名著阅读选择题,一个文言文断句题,现代文阅读理解里有一小题少答了一个点,共失4分,这4分怎么丢的我稍后会细谈,算上我懒得写的作文可能会扣掉的分数,我在这套卷里得分应该超过110分。

当我真正做完了它,我发现与2019年相比,今次的试题类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依然还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知识积累及运用,8小题,共28分;二是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3小题,共7分;三是阅读理解及分析,17小题,共35分;四是写作表达,也就是作文,50分。

题型恒定到第一部分关于字音、字形、成语表达、语病题、词语的词性与句子结构、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默写和名著知识这八道小题连出题顺序都没变,恒定到第三部分还是一篇文言文阅读加三篇现代文阅读,恒定到第四部分还是半命题作文。

第一部分都是语文的地基型知识,抛开脚踏实地的日积月累,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能夯实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第8小题是关于名著知识的选非题——以下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为哪一项?我答错了是因为我没读过B选项的《红星照耀中国》和D选项的《昆虫记》,所以无论题干说什么我都觉得似是而非,我没办法准确地排除干扰项。卷面此刻显示的我写的D选项是对的,这是我后来照答案补填的,当时我空了,别学我,我这是游戏,真正考试时不会您就蒙一个,尚有蒙对的几率。

我不会这题就充分证明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否则在这种题里,一旦踩到知识盲区,失分不可避免。2分是什么概念?可能是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间的沟渠,更可能从此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细思量还是很可怕的。

第三部分的第一篇阅读理解是文言文选段,我错的是那道请用斜线为"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断句,我把斜线划在"遇事"后面了,其实应该划在"自尔"之后,即"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此句意为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不慎。现在让我回想,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要像我那么断,明明就不对,事后解释不通,可能是一时走神了,也可能是我对否定词过于敏感。

考试是一件非常冷酷无情的事,没有人会想听你细致回溯答卷时的具体情况,错了或不全就是不得分,所有人都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实际上这才最公平。

现代文阅读理解里我答错了试分析文章中"猫"这一角色的作用。也不能说是答错,是答得不全面。即便我知道赋3分的小题按惯例应该是3个采分点,可我是真的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第三个了,所以这题错得我心服口服。

第四部分为作文,我想重点说一下这个部分,因为这是至今与我自身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个部分,有很多话想说。

在文首提到的那篇文章里我写过十几年前我们的学生时代屡次出现的话题作文和现在频繁考查的半命题作文之间的区别和对考生发挥来说各自的优劣处,也写过一些速成且可行的写作技巧,但是我当时忘了提及在半命题作文中如何快速选定文体。

初中阶段写应试作文,都是要求在诗歌和戏剧除外的情况下自选文体。如果你平时长于抒情和讲故事,那就选抒情文和记叙文,如果你长于辩论,逻辑思维强大,可以选择议论文,至于说明文,根据给定的半个题目,基本也发挥不出来说明文。应试作文是不问你的写作短板,只看你在卷面上表现出来的长板的,选择最擅长的文体,才更容易得到符合你实际水平甚至高于真实水平的分数。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不善于写议论文,所以我一直很少写。而且我个人认为,想在时间紧迫火花四溅的考场上写一篇结构完整、论点鲜明、例子新颖且行文惊才绝艳的纯议论文难度非常高,想不流于形式和套路很难,不如记叙文和抒情文好出彩,这是肺腑之言。

即使是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都可选,也千万不要轻易选文言文,除非你有极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用一种平时使用率和强化率极低的文体写就好文章。

我说"很少",是因为曾经有过。2001年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题为《赤兔之死》,全文以文言文写成,妙语连珠,立意高远,更带有君子沛然庄重和义士逢难更显忠贞之气,当年轰动一时。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凤毛麟角,他的文章也确实经得起细细揣摩和推敲。

但是不得不说,如果你选择常见文体,阅卷老师首先会查找文中的闪光点,积攒得差不多了就给高分,如果你选择了罕见的文言文,那太引人注目,阅卷老师就会不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十分仔细地审阅,向外挑不恰当之处,此地的"审阅"可就真的是实实在在的审视了,这是人之常情,你不易得高分。想标新立异用文言文博得满堂彩的危险系数太高,不必给自己选个地狱模式。

另外一点我想说的是,请谨慎使用网络流行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阅卷老师可能因为从来没见过而不解其意,你打的枪就等于脱靶了;二是即便阅卷老师看懂了,也大概率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说得糙一点,你写不到他的七寸上;三是网络流行语会拉低整个文章的层次。

绝大多数网络流行语的寿命十分短暂,如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它不仅会限制使用者表达的多样性和自主性,还特别缺少话语的含金量,朋友间开玩笑时无所谓,实在是没必要在正式文的语境中依然沉迷和紧追不舍。

应试其实是一件无比功利的事,哪怕期间再筑梦踏实,它也难逃功利的本质,所有人的目标都一致——在单位时间里取得高分。那么在备考和应考的过程中,就需要精雕细琢地投阅卷老师所好。比如你说"木心老先生写的书真是yyds"就不如说"读木心老先生一卷书仿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你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更加远远不及引用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所以感觉到了吗?话语在优美和凝练与否之外,还会自然分出等级,这关乎于一种语言的气质,也直接反应出写作者的气质。当然我不是在表达阅卷老师和考生之间认知的代际差异大到他一定没法理解你写的东西,而是考生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更高段位的书面语让阅卷者跟你共情,你才更能打动他。

最后我想说,还是要多读书和读好书,持续不断努力,自我认同并且终身成长。最初我们都会以为,高明的思考能力很高级,但最终我们才会发现,那种朴素的、坚决的行动能力,才是一个人致胜的法宝。

我比如今的初中生痴长一些年岁,这些年里我见过太多的聪明人,生活中永远不缺聪明人,很多人会对聪明人有一种盲目的崇拜,那为什么到人生的中后段取得更大成就的反而是那些可能并不是特别聪明但从未停歇的人?因为一种专业技能的获得和自由运用,几乎从来不仅仅是靠聪明或智商,而是靠勤奋和热爱。

《礼记·中庸》里写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就是说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能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能变得坚强。

与诸君共勉。

文末推荐一些我近几年读过的很不错且可能对写作有帮助的书,祝各位未来鹏程万里。

约翰·威廉斯 《斯通纳》

费孝通 《乡土中国》

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

余华 《活着》

是枝裕和 《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小偷家族》

加缪 《局外人》

于娟 《此生未完成》

曾奇峰 《曾奇峰的心理课》

李娟 《我的阿勒泰》

严歌苓 《陆犯焉识》

白先勇 《台北人》《孽子》

湊佳苗 《告白》《望乡》

金爱烂 《你的夏天还好吗》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外婆的道歉信》《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时间的礼物》

云葭 《每天一首古诗词1、2》

故园风雨前 《幸得诸君慰平生》

张定浩 《爱欲与哀矜》

中岛敦 《山月记》

余秀华 《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

木心 《西班牙三棵树》《豹变》《鱼丽之宴》《素履之往》《云雀叫了一整天》

乔叶 《让自己有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