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

句子大全 2023-09-23 02:26:01
相关推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都读过甚至背过吧!当初,在学这篇文章时,老师讲过它的文眼吗?你现在知道它的文眼吗?

现在,我就运用文眼思维,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是“后遂问津者”。这个文眼的一眼是“无问津者”,另一眼是“有问津者”,两眼之间的关系是按照反义的关系建立的。“问津者”就是探求的人的意思。

理由1:渔人是探求桃花源的一个人。文章一开始,就详细写了晋朝一个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偶然寻得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和离开桃花源的行踪,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其意指向另一眼“有问津者”。

理由2:太守是桃花源的一个探求者。渔人把他的经历告之太守,太守就派人和渔人一起再次探求桃花源,渔人离开时,虽处处作了记号,却也没有探求到。其意也指向另一眼“有问津者”。

理由3:刘子骥是桃花源的一个探求者。名士刘子骥听说桃花源的事后,就开始探求桃花源,直到病死也没有探求到。其意也指向另一眼“有问津者”。

理由4:后来人之中要有探求桃花源的人啊。“后来就没有探求的人吗?”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指向第一眼“无问津者”,其实,这是一个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后来应该有探求桃花源的人啊”。也就是说,这句话实际上是指另一眼“有问津者”。

为什么这样讲呢?文章最后一句,本来是一句陈述句,我却把它改成了一个反问句,这恰恰体现了文眼思维对全文的校正功能:如果这句话是一个陈述句,只表达了一个“后来就没有探求的人”的事实,它的意思确实指向了第一眼“无问津者”,这好像也说得通,但联系到全文的意思,联系到文眼的作用,改成一个反问句后,那全篇的境界,就升华到另一个意境了。

综上所述,在文眼的“有问津者”和“无问津者”之间,作者的倾向是“有问津者”,作者把这句话设置成文眼,从写法上是卒章显志,从写作意图上就是激发后人:要做一个美好生活的探求者,这才能发挥这篇文章作为《桃花源诗》的序的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