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参论语四三(季氏将伐颛臾)

句子大全 2023-09-24 04:59:01
相关推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以前中学课本里有这篇文章的。这是孔子的学生冉求和子路在帮季氏做事,要去攻打颛臾,他们也是觉得季氏这么做有问题,不知道怎么面对孔子,所以特地跑来跟孔子报告,也为自己辩解。可见孔子在道德上的感召力,几个回合的辩解非常精彩。

因为要替自己辩解,一来不敢说的太直接,就说季氏有事于颛臾,什么事就没说。孔子也是明白人,一听就是知道还有什么事,肯定是想攻打人家啦。孔子就直接啦,开口就批评冉求了,难道你没有过错吗?意思就是你应该阻止的,冉求有没阻止季氏我们不知道,至少说他应该更强烈一点,让孔子让大家都知道,前面说过冉求是比较谦退的。责备一下不是重点,接着是孔子的教育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从来是不侵略人家的。所以孔子讲颛臾也是先王所封的臣属国,没有过错的话凭什么去讨伐它。师出无名嘛就是,不是为了正义而去讨伐,实际上就是侵略,孔子就是教育他们,这个事情的性质是侵略。当时这种社会趋势已经无可避免了,几百个诸侯国经过春秋时代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七个战国了。所以冉求就说他们也没办法啊。

冉求他们辩解了,我俩也没办法啊,是季氏要这么干的。错了还要辩解那肯定是挨批了,孔子引用周任的话,一个人应该按能力去担任职位,不能胜任就不应该干了。季氏这么干是很危险的,你作为他的辅相应该拉住他的;颛臾就快倒下了,你们应该扶他一把,要不还要你这个辅相做什么?所以孔子说你们这么说话就大错特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意思就是挑起战争就像把猛兽放出笼子,最后国家经济破坏了,人民生活崩溃,你们等于是看笼子的人,不能轻易放出来。

冉求只好说,颛臾这地方就在我们鲁国的费城边上,而且各方面都很稳定,现在不拿过来,以后肯定会成为子孙的一个麻烦,我们这样是为子孙着想。这是说实话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太频繁了,而且小国家的消灭速度也很快,冉求不是真的只听季氏的命令,他也很清楚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愧是孔子的高徒,只是他也知道在道德上过不了孔子这关,只好硬着头皮来跟孔子汇报,结果被孔子教育了一通,只好说实话了,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孔子当然明白这道理,所以孔子又骂他了,君子最痛恨那些心里明明想着要这个东西,却还找各种借口说这说那的人。接着还是跟他们讲治国的道理,不是靠武力可以解决。这几个理念就很丰富了,足以写篇大论文了。

作为一个国家,不是怕财富少而是怕不均衡;不是怕社会贫穷而是怕不安定。平均了就没有所谓的贫穷,和谐了就不会过于计较多少,安定了政权才不会有危险。做到这些了,远方的人还不来归服,那就要加强文化道德建设来感召他们了,意思不是像你们现在想要用武力。既然归服了,自然相安无事,天下太平了。这是大道理了,虽然还没到大同世界,但就是这个趋向。像汉武帝打匈奴那么狠,后来匈奴归服,当时就有人讲不该接收他们,财政负担不起。可见中国对待友邦从来都是不计利益的,只要大家和平安定,就是这么个世界大同的理想,这么一种文化精神。孔子接着说现在你俩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又不能感召他们;国家内部分崩离析又不能保全守住;还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

这是孔子看问题看的透,所以他有先知。有些主政者的权谋就是这样,内部搞不定了,就发动对外战争,也是转移注意力,凝聚人民的一种手段。但是没有仁道基础,靠手段转移民众注意,效果是很短暂的。季氏其实是代表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也叫三桓,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继承世袭下来的,到孔子这时候已经架空鲁君,把控政权上百年了;而且这里面基本就是季氏独大,另外两家等于跟着季氏分享成果。所以这么多年下来,孔子知道他们内部也没那么团结了,这是说“邦分崩离析”的道理,孔子当政的时候就组织过“堕三都”的行动,最后没完全成功而已。所以他看季氏很快会祸起萧墙,确实也是在孔子之后的几十年,鲁穆公就废他们。

这篇文章包含的内容很多也很精彩,从个人要素其位,要有担当,还要扶危济困;到一个国家内政,要经济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安定;再到睦邻友好,协和万邦以至世界大同的理想都体现了。下面两段是接着这个事情解释的,也是以礼治国的道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