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曹植的这句诗(写出了疫情下中华民族的风骨)

句子大全 2023-09-26 05:41:01
相关推荐

新冠病毒的肆虐,带火了很多句古诗。日本捐赠给中国的医疗物资上所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成为了国人茶余饭后喜谈乐道的诗句。如果说,这些诗句凸显了人类在命运共同体之下的一种心无悬隔的情怀,那么,建安诗人曹植《白马篇》中的这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就写出了疫情之下中华民族的风骨。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中国遭遇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大规模瘟疫。曹植在《说疫气》中这样描述其惨状:“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时隔1800年,一场丝毫不亚于建安瘟疫的天灾人祸卷土重来,让世界上的多少国家元气大损!

疫情正如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个民族的真面目。

我们看到,有多少华夏儿女“名编壮士籍”,踊跃参与到疫区援助活动中;有多少华夏儿女“不得中顾私”,与自己远在他方的家人两地相隔;有多少华夏儿女“捐躯赴国难”,投入到本国甚至世界抗疫的正义队列中;又有多少华夏儿女“视死忽如归”,在生死线上愈挫愈勇,骨气奇高。

“骨气奇高”,正是钟嵘《诗品序》对曹植《白马篇》的评价。曹植是一个贵公子,但是他的这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洗尽铅华,没有一丝一毫的贵公子做派。读之,我们看到的是意气骏爽,是义气凛然,是掷地有声的风骨。这,正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风骨。

文学就是人学,诗学也是人学。“风骨”这个词,最初用来品评人物。一个人有贞操气节,是谓有风骨。而钟嵘用“风骨奇高”来评价曹植的诗。他评的是人,而不是诗。他没有评价曹植的用词是否典雅,行文是否飘逸,音调是否铿锵,他评的是,诗的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风骨。

这样的风骨,中华民族自古有之。“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孔子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有……

这些人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文学家之上。他们,正如清末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所言的“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他们的胸中,充盈着一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曹植的“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仅仅是一种乱世中所萌生的从戎情愫,而是有本而来的。它本于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用正义凝聚而成。只要有了它,一个人就可以刚健到不可屈挠,强大到不可限量。

自古至今,它不曾有一刻的停歇,不因任何外物而有所变化,是身为人类的我们修行的方向。有了它,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危境,身处什么样的窘境,都能够做到岿然不动,守住自己的那颗本心。有了它,人在死亡面前才能面不改色。

面对生命的瞬息即逝,很多人所呈现出来的态度,也许是像曹操《短歌行》中所写的那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有风骨的人并不然。

他们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出的那样:“即室先想心如日”,能够慷慨地面对生命的过程,通达地接受生命的终结,在生死存亡之际永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他们,才是超越了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才是孔子所说的“仁者”。

所谓“仁者无敌”,在疫情抗击救治中。很多医护人员冒着感染病毒的风险出入于疫室,置生死于度外。他们个个,好像佩戴着五气护身符,头顶着煌煌北斗星似的,什么也不怕。

想当年,孔子在乱世中恓恓惶惶,奔走如丧家之犬而终不忘以天下为任;杜甫以垂垂老矣之躯几赴于国难之中,宁愿在破烂不堪的茅屋中饥寒而死,也要换得天下士林的太平安宁;陆游临死,都不忘祖国北定中原的大梦。

他们的身躯是卑微的,但姿态是大写的。天下熙熙攘攘,为名为利来往,而他们独独追慕的,却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意志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执著于自我生命意志的路上坚守求索,至死方休。他们就要以向死而生的姿态朝着黑暗中有光的方向前行,把自己活成时代的一束光芒。

孟子把这样的人称作“大丈夫”。他们身处富贵而不淫,卑居贫贱而不移,面对威武而不屈。这种精神让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向往铁骨铮铮品格、坚如磐石的气节,让我们即便身处疫情的谷底,仍能英姿勃发、傲然挺立。

时过境迁,虽说前代的这些文人志士们早已化作烟尘,但他们大写的身姿却铭刻在了中华儿女的骨子里,构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风骨。

读曹植的诗,如看一棵落落不俗的树。眼中所见不独是它的茂叶,更是它巍巍如山的主干。这主干,让他独立于“建安七子”中卓尔不群,让当时的一批文人心甘情愿从游而为他死,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甚至中国文学的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余秋雨语)。

这主干,便是曹植以及像他一样怀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志的中国人的风骨。有了这风骨,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国家才独具作为大国的精神风范。有了这风骨,在危难面前,我们才能不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疫情期间,有人捐赠物资,有人奔走一线,有人为国献身……他们也许未曾读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却早已将这种慷慨磊落的风骨化入血液里,为我们携手共筑起了一道生命健康防线。

有一位匿名捐赠者面对追问,坚持不留下自己的名姓,只匆匆抛下一句:“叫我中国人便是了!” 如今,细细咀嚼这句话,竟觉得有千钧之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