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说的一句话为何会击碎尧舜禅让的美丽神话

句子大全 2023-09-27 02:15:01
相关推荐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和孙权、刘备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五年后,曹操“自”封魏王,以丞相领冀州牧。自此东汉朝廷一切政务,皆由曹操处理,实质上与皇帝只是在名义上的差别。这时,曹操麾下的不少文臣武将皆劝曹操自立为帝,但曹操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改刘汉为曹魏的使命留给了自己的后代。

建安二十五年,枭雄曹操病死,终年66岁。这年10月,在改朝换代的汹汹大潮下,当了几十年傀儡、整天担惊受怕、忍辱偷生的汉献帝,在皇宫里再也混不下去了。深愔曹丕心意的亲信左中郎李伏、太史丞许芝等人奏请汉献帝禅位于魏王曹丕,在众臣的威逼下,汉献帝只得同意禅位之事。但欣喜自得的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脱口而出了一句话:“禹舜受禅,我今方知。”

众所周知,禅让在儒家经典和正史中都是正统德政的象征,也是先秦儒家及后世儒家的极力推崇的政治典范。所以,曹丕的这句“禹舜受禅,我今方知”可以说是以己之心度尧舜之腹,一下子就击碎了尧舜禅让的美丽政治神话。那么,历史上的尧舜禹真的是以立德于天下的“圣王”还是在王座背后隐藏不为人知的政治“阴谋”。

对尧舜禅让有最直接清晰记载的当属《史记·五帝本纪》,其大意是尧到年老的时候,并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朱丹,而是让位给德才兼备的舜,舜在年老时效仿尧,把王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当然这只是《史记》中的说法。史学大师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还提到一部有别于正统的异类史书《竹书记年》,书曰:“昔尧德衰,为舜所困,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意思就是:舜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帝尧和太子朱丹,夺取了帝位。舜一上台就进行政治肃反,迅速铲除了忠于帝尧的政治势力。不止如此,透过《尚书》我们也能从其中窥出些许的端倪来,如“尧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尚书》中记载的也很明确,帝舜受禅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诛杀流放了一批尧的老臣,而从“四罪而天下服”更可看出其下手之重。

我们知道舜虽然有着黄帝九世孙的这层贵族身份,但他和刘备一样都生长于农村,光有那层贵族身份是没什么用,想要上位还得要靠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数十年竟能娶帝尧的两个女二为妻子,并成为朝廷重臣以及摄政王,最后践天子位,不得不说舜也非一个普通的“凡人”。当然帝舜在上位的过程中,也给自己留下了隐患,那就是杀大禹的父亲鲧,并且让大禹去治水。

历史在此也简单地又重复了一遍。舜在南巡途中驾崩后,禹受舜禅,也照抄了帝舜当年的旧作:“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遂即天子位。”而自禹起,中国上古美丽的禅让制被终结了,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地位,开启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最早的王朝“夏”。

至此,如果中国上古时代的禅让制,像曹丕所说质疑的那样。那儒家为何还要,如此美化并不存在的这一“谎言”呢?禅让在儒家看来是一种上古圣贤政治,是儒家道统战胜正统的标志。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执掌政权的领袖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完人。这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圣人治国,这多少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点相似。若按照这个逻辑,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都是圣人治国的标志性人物,只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政道合一的政治模式才被破坏。

孔子只是“素王”,虽然自命为圣贤政治的不二传人,数度周游列国,可始终与政权无缘,且屡屡厄于野人,空剩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奈。而控制政权的王霸却免不了道德权威的缺憾,在他们的视野里,天下唯有力者居之,夺取天下和保全天下,需要的只是富国强兵,至于仁义道德,那是装点殿延、遮掩霸气的一种文饰,最多也只是包裹尔虞我诈、纵横捭阖的一层糖衣。

这是儒家士子永远的遗憾。自孔子始,历代儒家的领袖都在为恢复上古圣贤政治而努力。不过与孔子的时代不同的是它们不在奢望圣人能执掌政权,他们只是希望执掌政权的领袖能成为圣人,即儒家的“外圣内王”之道,也就是所谓的“致君尧舜上”。但遗憾的是也许儒家的士子们永远也不知道,恐怕也不想知道:这个上古的政治“春梦”真的存在过吗?他也许只是孔子夜梦周公醒后的模糊记忆,如果只是因为这一点美丽的残梦,而耗费数千年的光阴来反复实验,那那些所逝去的历史真的是不堪回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