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泸州方言杂谈 那些曾经的土味(才是地方文化的精髓)

句子大全 2023-09-27 06:22:01
相关推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插画感谢甜不娜。

写下这样的题目,必须有一个表态,我们不是语言学家,对我们来说,方言就是母语,说方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我们当然也会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对于与外地人交流是很必要的,可以说,我们从不排斥推广普通话,只是希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要忘了土生土长的方言,或者讲,不仅仅是不要遗忘那么简单,而是要重新拾起来,将方言成为日常对话的第一语言。

说到这了肯定有一些人会发出疑问,江阳沽酒客,在泸州的环境里,难道泸州人不说泸州话,都操一口普通话吗?当然不是,泸州人见面肯定是说泸州话,但是这个泸州话,是建立在发音上面,更多的是被普通话思维所感染,特别是很多年轻一辈,甚至发音都融合了普通话的元素,丧失了一种原滋原味的内涵。

关于方言会不会消失的问题,其实担心也没用,这个有点杞人忧天。普通话不是现在才推广,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推广“雅言”,如今方言依然存在。今天的地方方言,显然跟几百年前可能也有所区别,但是它依然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在里面。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制约,四方之地,地理气候不同,形成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也不同,这些必然渗入到语言之中,造成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有人说英语不是很统一吗?但是也不可避免方言的形成,否则就没有什么英语、美语之别了。更没有他们各地的差异了。

窃以为方言的存在并不妨碍普通话的推广,而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为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工具的先进,使人们同时掌握几种语言和几种方言不会觉得困难,反而以多懂几种方言为荣,谁还会有意识地去消灭方言。相反,在外地听到乡音,犹如他乡遇故知,不是美事吗?

说一点题外话,如果今天只推崇普通话,那么很多艺术门类都可能消失或者索然无味,比如戏曲、相声、小品等等。国粹的京剧你都不能说它是普通话吧。

再一个方言在某种场合中还有保密作用,记得有一部史料记载,在过去的战争的中,我军的电台曾经被破译,后来通讯兵总有福建人,生气被敌方破译,家乡话脱口而出,周围的战友一脸疑惑,后来才知道是闽南语,于是做了通讯语言,反而让敌军一头雾水,成了很好的秘密通讯方式,这个显然普通话无法做到。

另外普通话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必须不断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事实上历来如此。方言如真的消失,普通话也会逊色。

沽酒客认为方言也会发展演变,各方言的现在不同于过去,将来也必然不同于现在,但它始终还是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也会相互磨合,但基于上述第二点的原因,二者绝对不会融为一体,如有融合,那就是产生新的方言,产生一种既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原方言的新方言。

以前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方言,正如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汉字一样,这是十分荒谬的。

如按此推理,北京地区的所有城市和农村都应该是最先进发达的,而上海、广州等地就应是最贫穷落后的了。

过去的中国人不是因为汉字难识才贫穷,而是因为贫穷才难识字。中国人过去贫穷另有原因,但绝不是汉字和方言。推广普通话可以为推动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但不能因此得出方言阻碍社会发展的结论。

要消失的事物,一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它不需要你呼吁还是抵制,自然会被大众淘汰,这是社会的优化过滤定律。

就目前来说,方言的存在不但不阻碍社会的进步,反而在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积极的作用。地方文化艺术往往以方言为载体才得以保存和发扬,假设方言消失,这些文化也就随之消亡。

方言之所被一些人产生偏见,说到底还是不够自信,当一个人生存环境不如意的时候,那么你长了国嘴的标准发音,依然充满了自卑。还记得改革开放,广东先富裕起来后,很多人都操一口港普,其实这就是经济强大带动地域文化被强势植入,人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想与众不同,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此现象发生。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根据教育部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概况》介绍,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 即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平话土话。

四川属于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同时又有每个地方不同的地域方言,可以统称四川话,但是又有细分。川南几个城市,泸州、自贡、内江、宜宾又更有差别,很多语境表达的相近的意思,发音却不太一样,而且根据各地的习惯,又有不同的延展。

比如泸州话,就是指在西南官话四川话体系内,泸州境内的方言,但是泸州境内还有三区四县,各地又有差距,正是应了那句古话“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泸州语音泸州话属北方话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大同小异,但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韵时期的语音遗痕,同时了受到客家话的影响。其中最能代表泸州语言特色的是有入声调。

比如泸州话说“吃肉”是“吃入”,还有方言写出来是“刹各”一般写成‘刹角’读要读成“刹割或者刹骨”,意思是结束的道理。

由于泸州话保留了一些古语发音,泸州方言尾音显得很重,音节清晰不含混,但没有轻声。比如说,‘看见’一词,严格的普通话要求读"见"字的时候是轻声,但泸州人说话就是重重的,来一个‘看见喽’

另一个有趣的是泸州儿化音,儿化音分几种情况,也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观念、风俗习惯的一种表现。比如泸州话里面有“药妈(妈读猫儿)”(巫婆)、“老妈”(女仆人)能够儿化,但"姨妈"、"妈妈"却不能儿化。所以在泸州话里面对儿化音有个约定俗成的原则:作为有密切的亲属关系的长辈称呼,原则上不能进行儿化的。“药妈儿”表示巫婆的意思,"老妈儿"表示女佣的意思,这都带有一种鄙夷色彩。

泸州话老婆如果指自己妻子,就可以儿化和儿化,如果儿化则既有老婆的意思,也有一些指一些老年妇女的意思。读出来是“老婆(婆代喷的儿化)儿”。另外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其实泸州儿化音大多带有一些鄙视链,可以表示带有厌恶、鄙夷色彩的。

如‘瞟眼儿’(斜眼的人)、‘刁气儿’(挑剔,过分讲究)、‘逗脚儿’(吝啬鬼)、‘偷瓜儿’(小偷)、‘拽客儿’(自鸣得意的人)、‘甩棒儿’(游手好闲的流氓)、‘妖艳儿’(不正派,做法古怪)等等;带有轻慢色彩的儿化词有:‘爆焉老妈儿’(半老的妇女)、‘爆焉老者儿’(半老的男子)、‘鼓眼儿’(眼球突出的人)、‘莽汉儿或者莽娃儿’(粗鲁人)、‘病汉儿’(病人)、‘老姑娘儿’(老处女)、‘叉巴女儿’(粗野的姑娘)、‘光头儿’(秃头的人)、‘憨包儿’(傻子)、‘白丁儿’(平民百姓)等等;带有戏谑色彩的,如‘瘪嘴儿’(嘴巴扁平的人)、‘抱鸡婆儿’(孵蛋鸡,引指泼辣而体态臃肿的妇女)、‘来尿狗儿’(尿床的小孩)、‘老雀儿’(老手)、‘癞壳儿’(癞头)、‘屎肚千儿’(大肚子,多指小孩,也有指中年发体大肚腩的男子,不是指孕妇)、‘假姑娘儿’(有些女性特征的男子)、‘歪’(外)号儿(绰号)等等。

前面已经说了‘刹角’的意思,老庚则代表同龄人,这个其实还不算太方言,只是年轻一辈基本不用也不太懂了。而“杂包儿”指的是礼品,顾名思义,就是杂七杂八的,大包小包的,各种花色品种的东西(多指好吃的零食等副食品之类)。

回家看望老人,买一些老人家喜欢吃的糖果糕点之类,拎在手上,邻居看到后,一般会问:“买了一些啥子杂包孝敬你老人家嘛?”去给德高望重的老师祝寿,大包小包的拎一些,碰见另一些同学,不免会相互询问:“你带了啥子好杂包哟?”也有走人户吃宴席,当时条件差,大人给小孩子包一些糕点之类,也叫“杂包”,今天也没人说了,这个时代气息很浓厚,也够土味。想起来还是有意思。

土味方言的消息,其实也是地方文化被忽略的表现,虽然我们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据说新鲜事物,但是地方的历史脉络必须了解,这就跟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一样,文化自信来源于哪里,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并且还能继承和发展。

沽酒客始终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本土文化和文明有延续,一个地方才能发展得更加壮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