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头饰文化(红妆传说)

句子大全 2023-09-27 07:13:01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用描画和涂抹面部的方法来暂时改变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或掩盖自己的身份,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习俗,也是古代人们一种重要的面部化妆方式,其起源甚早,目的和动机也是多方面的。从考古学的角度视之,在人类许多史前时期遗址的墓穴里,都多次发现撒有大量的赤铁矿粉,如我国山顶洞人的遗骸上就撒有大量的铁矿石粉,专家学者们认为这不无可能是死者生前曾以红色绘身的遗存。从人类学家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来看,原始人类在出猎和行军之前,为了祈求狩猎成功和战争胜利,常常用动物的血涂抹头面,或者说“原始人最初之所以用黏土,油脂或植物汁液来涂抹身体,是因为这是有益的。后来逐渐觉得这样涂抹的身体是美丽的,于是就开始为了审美的快感而涂抹身体。”

又有一些现代学者进一步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指出,“涂脂抹粉的“原型",大约出自原始部落的化妆祭祀;后来曾是妇女行经、孕妊期的标志;再后来成为美式。”“绘面"或‘绘身" ,可能是作为氏族‘标记’的最早形式出现的。它是给达到青春期的男女的脸或身体的一定部位用红黑颜料绘上某种图案花纹,以区别他(她)们属于哪个婚姻集团母系氏族的成员。”上述诸说,道出了烩面的多元动机和目的。然而,要探讨烩面的丰富内涵,我们先得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红妆说起。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红色是传统的颜色,是尊贵的颜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同时也是妇女化妆生活中最主要的颜色。千百年来,文人骚客描写佳丽多在“红”字上打转转,试看:“红粉春妆宝镜催”、“妾处苔生红粉楼”、“故烧银烛照红妆”、“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粉无心浪子村”等等,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句。

古人化妆施红,起源甚早。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用赤铁矿粉之类的东西来涂抹面部。到了商周之时,红色的颜料已经发展为浅绛浅赤、浅红深红青赤等多种色彩,颜料的取材范围包括矿物和植物两大类。在矿物中,除赤铁矿外,还有朱砂等;植物则有红蓝花、紫草、山花石榴玫瑰等。朱砂又名丹,一作“渥丹”,其主要成分是硫化贡,颜色为红色或褐色,质地较松,可研磨成粉,是我国最早被引人日常生活的矿物质之一,除入药、炼丹、作画外,就是作化妆品了。《诗经》中有“颜如渥丹”、“赫如渥赭”之语,也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用朱砂来饰唇了。到了秦汉时期,相传始皇好炼丹之术,秦宫中由于炼丹的需要而大量运进和使用朱砂,宫女们常用朱砂研磨后的红色颜料点唇饰颊,或者将颜料拌人动物的油脂,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朱砂膏用以装饰。

不过,红妆的真正普及是在汉以后,其原因是神奇的红蓝花引人内地。汉以前,红蓝花群生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一焉支山,张骞通西域的时候,经陇西焉支山而将其植物带回,在中原种植,因所开花红而叶又似蓝,故中原人称其为“红蓝”。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摘之,经杵捣,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为了便于储存和使用,一般多用丝绵浸染之后晒干,使用时只要蘸少量的清水即可涂染。和朱砂膏相比,红蓝花汁色鲜,质地均匀细致,不似朱砂总带着粉粒,而且染之不易褪色,深浅浓淡均可自由调和,敷面抹唇均可,使用极为方便,故其一经引人,很快就取代了朱砂,成为妇女化妆史上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自汉以后,使用红蓝花之类的植物制作各种红妆颜料,一直是古代妇女化妆的一-个 主旋律。如南北朝时期,在妇女面部化妆中出现了一种颇为有趣的“斜红妆”。这种斜红妆,发展到唐代已成为当时妇女比较时髦的一种妆饰。“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竖立莫伤垂”、“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咏的就是这种妆式。由红蓝花等植物制作妇女的化妆用品一胭脂,在唐代已然定型。当时的妇女们,除用胭脂抹颊外,还发明了“血晕妆”、“檀晕妆”、“桃化妆”、“醉妆”等不少特别的妆式。如其中的桃化妆,就是用红粉涂颊,使之艳如桃花。血晕妆,是将眉毛拔去后,用一种紫红的胭脂,在眼睛的上下晕染出三四道横纹来。醉妆,是先在脸上敷。上白粉,然后再用胭脂稍涂红,满脸泛着红晕,如同微醉一般。檀晕妆,是一种用浅红色的胭脂,画在眉眼处,以增加眼之神采。

唐代不仅妇女喜爱红妆,当时的文人亦喜吟诵红妆。如敦煌曲子诗词中的“红妆垂泪哭郎君”、“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美人红妆色新鲜”、“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焚香祷尽灵神,应是萧湘红粉”、“青蛾随月转,红粉向花开”、“红脸可知珠泪频”、“桃花脸上红”等句子,唐诗中李白的“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子夜吴歌》)、杜甫的“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新婚别》)、孟浩然的“红粉春妆宝镜催”(《春情》)、张枯的“红铅拂脸细腰人”(《李家柘枝诗》)、 杜牧的“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兵部尚书席上作》)等佳词丽句,都是对当时红妆之风的真实写照,至今读来颇具韵味。

总而言之,红妆到了唐代,被少受羁绊的大唐妇女玩出了数种花样,尤其是当时的上层贵妇们,可以说胭脂是她们须臾不可离的化妆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这样一段文字,说“回眸一笑百媚生”,致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每至夏日,穿薄纱,侍女立于前后,用扇子交相鼓风,可贵妃还是燥热难耐,红腻腻的香汗不断渗出,侍女拭之于巾帕上,其色如桃,红。不知情者,还以为贵妃真的贵如汗血宝马,流出的汗也是红的,其实,这是因为贵妃涂脂抹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又,王建《宫词》也记有这样的描写,说的是某一个年轻的宫女在盥洗完毕后,洗脸盆中浮起一层红色的泥浆,故而,诗云:“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宋以后,妇女红妆无复唐人的风采,但红妆之风绵绵相沿,直至清代。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如同一个迷人的幽灵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文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