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教育随笔:小学语文(苏教版)《山谷中的谜底》说课稿

句子大全 2023-09-30 07:00:01
相关推荐

[教材分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第17课,主题单元“感悟人生”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既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又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学生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本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示人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揭示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科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科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根据上述理念,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上课伊始,我就给学生带来一个悬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这个谜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谜?谜底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7课《山谷中的谜底》。

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堂,带进课文美好的境界,起到了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创设的情境切入,意在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兴趣。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课文,想一想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这让阅读成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不是老师的指派。这一环节的设计,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此时,学生怀着强烈的期待感,充满自信地读课文,自行解决问题,情绪已被完全唤起,进入到积极学习的状态,为进一步感悟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首先让学生交流找到的谜和谜底,然后课件展示这一奇特的景观,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这条南北走向的山谷。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呢?”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当学生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出“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和“雪松的枝干富有弹性,能把积雪抖落下来”这两个原因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告诉他们,“特殊的风向,造成东坡的雪来得大”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本领则是雪松能够在东坡生存的内部原因。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为解决课文的难点作好辅垫。接下来,我顺势出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回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我要求学生找出反映雪松特点的词语“弹性”“弯曲”“反弹”还有令你感动的字:积、弯、落、弹。

引导学生认识雪松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虽然是弯曲,但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雪松的弯曲策略,学到这,学生对雪松这种机智、顽强的本领情不由衷地佩服、赞叹。于是我设计了配乐朗读,让学生把这种情愫淋漓尽致地通过读展现出来。接下来通过聆听课文朗读,找到旅行者的启示,让学生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想到《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之类的故事,认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此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载体,让学生以主体身份交流个人所得,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想象、表达及善于联系旧知的能力。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多元导悟,合探解疑整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解疑、读中悟情、读中明理。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最后,老师据板书总结课文,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坚强,更具韧性,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然后出示两个题,让学生任选一题考考自己:1、仿照课文最后一句话写句子。2、以“雪松的启示”为话题写自已的感受。

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巧妙地把学生由课内引向了课外,拓宽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这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文重、难点的再现,我的板书设计简笔画与文字相辅相成、相辉相映。既很直观地再现谜和谜底,又揭示了本科教学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意在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从而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真正地培养和发展。这一设计体现了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