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与解析

句子大全 2023-10-01 02:00:01
相关推荐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起行⑷。念无与为乐者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⑹。怀民亦未寝⑺,相与步于中庭⑻。庭下如积水空明⑼,水中藻荇交横⑽,盖竹柏影也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⑿。

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⑸念:考虑,想到。⑹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⑺寝:睡,卧。⑻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⑾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⑿但:只是。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一、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重点词

(一)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 本意是脚步,这里活用为 散步 名词用作动词

(二)实词

户:门 欣:高兴 念:想到,考虑

乐:游乐 遂:于是 寻:寻找

寝:卧,睡觉 盖:用于句首,可以翻译成 原来是

但:只是

(三)虚词

然:……的样子 。表状态,用于形容词之后

者: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 ……的人

于:在 耳:罢了 表语气。

三、重点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那一夜没有月光,那一夜没有竹子和柏树?

四、判断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

1.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正确)

2.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正确)

3.“闲人”即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及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表现出一种悲观的生活态度。(错误 作者是具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4.本文不足百字先叙事,再写景,最后议论点题,环环相扣,全文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有整齐句式,节奏舒缓自然成文,不事雕琢。(正确)

五、重要问题

结合本文,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虽遭贬则,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沉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心中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如此闲人,还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景色之乐,友情之乐,情趣之乐这三方面作答)

六、拓展延伸

有人说闲人二字揭示了苏轼被贬之后的消沉,因此此文乃苏轼宣泄其满腹牢骚之作,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不认同。作者虽然被贬谪到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不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纵观全文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的赏月情绪,接下来的景物把人带入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作者陶醉其中,其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中寓情于叙,抒情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适之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