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深度改变》:7种让改变真正发生的语言(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句子大全 2023-10-01 03:33:01
相关推荐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经常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可是,计划经常搁浅。于是,新年flag立了又倒,倒了又立,很多愿望、梦想,就在这样反反复复的纠结中,渐行渐远。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呢?《深度改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和丽莎·拉斯考·莱希(Lisa Laskow Lahey),前者是哈佛成人发展和学习领域的专家,后者是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变革领导力项目副主任,Minds At Work的联合创始人。

本书认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身体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免疫系统”,在大多数情况,它都会保护我们免受侵害,与此同时,这套免疫系统也会排斥生发于内部或者来自外界的新思想,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做出真正的改变,甚至置我们于危险的境地。

而这本书,就是通过分析我们的语言方式,来挖掘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找到阻碍我们改变的思维力量,并最终战胜这种力量,让改变真正发生。

这是本工具书,书里面有很多问题等着读者回答。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拿出纸和笔,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找一两个人组成小组,对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这4种心理语言,转换陈旧的思维模式

本书详述了7种语言方式,并探讨了这些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以及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这7种语言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内部语言以及社会语言。

内部语言可以重塑思维模式,共计有4种:承诺,担当、对抗性承诺,以及小假设。这四种语言是积极的语言,它们是由之前比较消极的语言转变而来。4种语言的转变,能够重塑我们的思维。这4种转变分别为:

1、从抱怨到承诺:发现自己要为之奋斗的信念。

2、从指责到担当:这将会让我们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3、从新年宏愿到对抗性承诺:这个转变能够让我们找到阻碍自己改变的“免疫系统”。

4、从制约自己的大假设到自己能驾驭的小假设:

下面,我就以“从抱怨到承诺”为例,来阐释下如何通过语言转变思维。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抱怨,其实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发泄情绪。作者在书中称这类语言为NBC语言或者BMW的语言。

NBC是唠叨(nagging)、埋怨(bitching)、发牢骚 (complaining)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BMW是埋怨(bitching)、无病呻吟(moaning)、哼哼唧唧(whining)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本书认为,抱怨的语言形式中存在着没有被开发的潜能,因为它蕴含着一种全新语言形式的种子。“你不会抱怨自己不在乎的事。在奔流不息的抱怨的洪流之下,隐藏着一条值得关注的暗河,那其中蕴藏着你最珍视也最让你全身心投入的东西。”

发现没有?我们不会抱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我们抱怨是因为我们在乎。所以,我们在抱怨的时候,应该从中抽离出来,寻找抱怨的语言背后隐含的承诺或者信念,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将抱怨转变为承诺。举个例子:

“在我们店里,没有人会真正地和别人交流,因为大家都在谈论别人。大家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闲言碎语,这些闲话里面隐藏着很多负面效应,会消耗和折磨他人。”

上面这段话就是抱怨,而其中隐含的承诺或者信念是什么呢?就是希望在工作中能更开放、更直接地交流。这就是积极的东西,发现了这点,我们就可以采取行动,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努力。

如果我们从抱怨的语言着手,去挖掘里面潜藏的诉求,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改变,而不止步于发泄情绪,却于事无补。

二、这3种社交语言,教你转换陈旧的社交模式

上面的4种语言是针对个人的,还有3种语言能够促进关系和组织的转变,作者称之为社会语言。这3种语言是:

5、从奖励和赞美到持续关注

6、从规则政策到公共协议

7、从构建性批评到批评

我们以第5种语言为例,来看看语言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交情况,让关系和组织发生转变。

所谓持续关注,就是经常真诚地表达对同事工作价值的认可。关注的语言要遵循三个原则:直接性、具体化和无定性。

直接性说的是,你夸奖别人的时候,最好直接传递给当事人,而不是传递给旁观者。同时要注意,不要用第三人称去称赞你想夸的人。

比如:在会议上,你表达对玛丽的赞美,你说“我想对玛丽表示感谢,因为她……”此刻,玛丽就像是个被动的偷听者。如果你直接和玛丽交流,显然玛丽会更加受用。

具体化很好理解,就是夸奖人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真诚,并且让人get到改进的方向。比如:你夸奖David,说他昨天在例会上表现很好。这个就很抽象,David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哪个点打动了你。如果你说,“David昨天在例会上提出的营销方案新颖有趣”,这就比较具体,David不仅会觉得受用,还能get以后努力的方向。

无定性指的是评价者不去描述对方的特征,而是讲述自己的经历。举个反面例子:Jack讲了个笑话,我觉得很开心。我说“Jack是个有趣的人。”这就是把自己的体验,转变成了描述他人的特质。

作者认为,“如果你定义了一个人的性格或特征,即使是出于非常积极的意图,实际上也在无意间做出了相当冒昧的行为,即赋予了自己说出对方是谁以及他是怎样一个人的权利。

所以在跟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避开陈述对方,而更多地陈述自己。这个建议不只适用于表达负面体验,也同样也适用于法表达正面的感受。

描述他人的时候,即便用的是积极的语言,不会引起对方的心理防御,也会引发对方的反应。但是,我们描述自己的体会,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让人接收到语言中蕴含的信息。持续关注的语言不是表扬、安抚,而是提高珍贵信息的质量,旨在告诉对方,你对他的感受。

受限于篇幅,就不对每种语言进行详述了。如果感兴趣,不妨读读这本书。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发展心理学认为,“在青少年时期之后,人们才开启了真正的人生。与生理发展不同,人类的心理发展没有在20岁左右止步不前,成年以后,我们仍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成长是终身的事情,只要愿意,我们都可以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