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第15届“群芳杯”超级新苗作文年度总决赛(初中组获奖作品选登)

句子大全 2023-10-03 03:58:01
相关推荐

初中组赛题

让窗子开着

请以“让窗子开着”为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你可以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也可以写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发表观点;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冠军

让这扇窗子关着 让那扇窗子打开

温州市实验中学九(19)班 徐畅

倘若人人都有幸构建起毕淑敏笔下的“精神的三间小屋”,那么在当下“内卷”“信息茧房”等侵略性环境的骚扰中,这些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小屋也难免要树上圈圈藩篱,让遮风避雨的窗子被永远烙在墙里。但是,当风雨被阻挡的同时,花香与阳光同样也被拒之门外。如何“打开窗子”、是否要“打开窗子”,成了裹挟在陌生人社会潮流中,一个极具意义的问题。

“老人讹钱导致无人敢扶”已成为社会新闻的烂梗,也是学生在“人情冷漠”的辩题下唇枪舌剑的利器。早在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就以两部法律带来的不同反响给了我们一个浅显的答案:想让人真心打开“窗子”,应先保证窗子外没有手持鲜花的狼外婆。第一部法律是《坏撒马利亚人法》,要求公民在遇到他人陷入危险时必须施予援助,冷眼旁观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二部法律是《好撒马利亚人法》,鼓励公民见义勇为,且不用担负救援失败的后果。两者一强制、一鼓励,让人对见义勇为一事的态度发生急剧转变。因为法律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一部有人情味的法律,在体恤民情、保证英雄不会落泪后,才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诚然,仅有法律的保障不足以打开警惕的心窗,更应有真实的事例、处处可见的榜样,以及奉劝人人讲真理的社会风气。当周围的人都愿意伸出援手,且善心不被报复后,链条里的齿轮自然而然会转动,危急者身旁的看客才会被根除。

互联网是另一处蒙上窗子的洞穴。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好心”下,人接收到的信息会越来越投其所好,也越发极端、趋于单一,使网民不自觉中成为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主义者”——丧失批判、反思的能力,成为低级娱乐里苟且偷生的爬虫。此处的“破窗行动”应指向以思辨、客观态度参与网络的狂欢,分清虚幻与现实,在房内聆听“自由美国”“FakeNews”等激昂的发言时,也要打开窗看看枪支下惨死的黑人、新疆棉花地里工业化的采收设备。曾有学者提出柏拉图洞穴之喻:若一群人从小在洞穴里生活,只能看见蜡烛下的外界阴影,久而久之,他们便会认为影子是真实的世界。倘若其中一人出去见到真实的世界,回来告诉同伴时,他们只会斥其为荒谬。这就像长时间蜗居网络的不幸者。若失去看、思、辨的能力,那给予我们远方的网络就成了缢死我们的麻绳。

窗子有无数个,房子有无数间。人是复杂的社会生物,当选择太多、参与太多时,反而读不懂自己。有偏颇者,将窗子全部打开,士兵、小丑、野兽一概不拒,最终把自己的位置搞得支离破碎。我恳求合上一扇窗,构筑自己的佛堂,让香火萦绕在没有功利心的心中一隅,永远留下一片净土供我全身而退,供我朝圣。

让这扇窗子关着,让那扇窗子打开。取舍之间,既成全自己,又顾全社会。我们无法像竹林七贤般洒脱、像第欧根尼一样蜗居木桶,更不能割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任意一层。因为我们仍需生活于现实,在黑白里寻找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点评:在这篇作文中,首先读到的是思想:窗子是要开着的,无论何时,因为它是窗子,否则与墙何异?但窗子有无数个,如何抉择?作者给了答案:祛蔽。当内心澄明之时,当自我意识觉醒之时,人自然能突破滞于一隅的迷失状态。作者通过思考,带我们清晰认识到每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祛蔽进而找寻精神本真的过程。还通过作者的旁征博引与层层深入的论述,感受到了作者不凡的才气。这种才气是读到的柏拉图的洞穴至喻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是新疆的棉花地和烂梗中的讹钱老人。

亚军

再苦再难 也要让光照进来

温州市第八中学八(9)班 温哲棋

先生,你还能给我写信真是一件奇迹!

我或多或少了解到你最近的状况,你过得真难,一些常人一辈子都不一定有的烦恼你却都尝了一番,不容易!

我真心希望这封信对你有帮助,祝你再次走出来。

在信里你说自己承受不了爱情的愁苦,欲放弃,可千万谨慎!望你明白,那爱情小说的情节也只是陶渊明的桃源罢了,莫想当刘子骥,还是读读《诗经》《莎士比亚悲喜剧》吧。

你的爱人怎么称呼?我暂且叫“它”吧。

你是一位学识颇深的人,但你的生活配不上它。

我感觉《关雎》的情境与你相似。很多评论家都在争论它的写作时期(爱情的阶段),可我认为这是作者欲要放弃时——像你——写的。以前,我在一座塔的一侧看到一行恶意刻上的字:“我爱你,没有以后,今天到头。”你若将此心情代入诗中,会有别样感想。

诗人是内敛的,他已尝过了爱情的愁苦,“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他始终没有像《傲慢与偏见》中达西那般直接地表示爱意,与你一样。我怀疑,“乐之友之”的那一段只是诗人想象的片段,他从未有过美好。诗人写此诗也许想说:“我曾爱过你,但今日我走了,我们仍有美好,但不可能了。”也许,《关雎》有一个结尾,里面可能写诗人的悔恨,亦是对放弃后内心痛苦、对伊人产生怨恨的表达。

你也是单相思,况你爱的程度不比这位诗人深,你有勇气放弃吗?你能走出这破灭的时光吗?先生!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被一些东西捆绑得太深太紧了,我们需要解决!

只有你明白,你和我需要解放什么——是自由的追求!

你们的爱情,不被这社会接受,所以你才一直保持单相思,是为了保护“它”,不让“它”浮出水面经历风雨。即使我没有听你谈起“它”,但“它”确实和你很像。难道你们要将自己逼入《关雎》那样的地步吗?

说起这个,我曾经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爱情时想过一个问题:最后的分手是必然还是偶然呢?我们真的可以评价爱情吗?

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爱情也有它的方式,但你可以自己开创一条路,一直走下去。

你可以读读《一个白痴的生活》和《笑者》,这两篇文章不长,但对你有很大帮助。我们是社会动物,在生活中有太多东西约束你——名利、身份和规则。“白痴”是一位成功人士,可他竟偷偷与鸡、羊共处,与垃圾待在一起,为什么?垃圾与牲畜都是没有“人气”的东西,那是最自然、原始的环境,那是自由!“笑者”的工作是笑,但他本身不爱笑,他笑出了世间千千万种笑,但从来没有为自己笑过。你能明白我想说什么吧?

其次,我想与你讨论“时间”,这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不要用年龄来绑着自己与“它”。生活没有长短,何必因时间来叹息昙花的美好?何必因日历而不是归来的大雁来发现春天的到来?

先生,你要明白这生活中有太多东西绑着你,我们可以遵循,但别被杀死。

先生,你爱着“它”,“它”爱着你,你如《萧葭》中的作者,你们在水一方,水是你们造出来的,桥也将是你造出来的,望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先生,有太多东西绑着我们了,你我它不能再如此苦下去,我们需要解放,我们一定要时刻让窗子开着,再苦再难也要让光照进来!

你的光

点评:作者假拟一个言说对象,以谈论“爱情”的名义讨论人生。从《蒹葭》到《关雎》,从《傲慢与偏见》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诗歌,有小说,有引用,有思考。作者徜徉于文学之中,思考何为生活的自由。这是这个年纪特有的浪漫,或许有些许朦胧,但心智开放的少年就该有这样的情怀。

季军

我的灵魂 属于窗外的世界

温州市实验中学八(4)班 周易

这般寂静。

哪怕已是春季,我最钟爱的三月天。

“我爱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岛上邮差》的这句诗也被门紧紧扣住。马路空得慌,只是偶尔凄厉地响起一长串鸣笛。很快,那尖锐的声音便在医院门口销声匿迹。

门,死死扣着。

这般寂静。

“春天如约而至。”妈妈望向窗外。三月的树梢正盛放。没有人的喧嚣,那花静静地开,静静地落。一阵风吹过,爸爸慌忙起身关窗。“让窗开着。”妈妈拦住他,贪婪地用鼻子亲了亲这股风儿。“是樱花呢……”她如孩子般笑了。

春天到了,妈妈也有了春天的味道。“开花了!开了一朵玫瑰!”妈妈在二楼的花房里怡然自乐。她打开了窗子,从小台阶上下去,直奔向那朵玫瑰。就仿佛是那位痴情的野兽,在黑夜里,透过那扇窗,望着久违的玫瑰绽放。

“让窗子开着。”妈妈叮嘱。

我不以为然。疫情占据了整个春天,让我躁动的心变得疲倦不堪。连续几个月,大门紧闭,世界空无,仿佛这座城市都陷入沉睡。

门,死死扣着。

这般寂静。

唯一活跃着的,是那扇一直开着的窗。窗外,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丛丛簇簇的颜色晕抹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

窗子,始终开着。

我望向窗外。寂寞的春天并不孤独。温和的、糅和着春雨的阳光轻盈地从窗棂上泻下,盛满手心。

窗内,是我的眼睛。

窗外,是春天的眼睛。

一阵飞鸟振动翅膀的声音掠过。它所反射的光,照亮了眼睛。

阳光来敲门了,我想。忽然一股熟悉感涌入脑海,阳光带着时光的碎片飞逝。

那时,我七岁。

“妈妈,阳光来敲门了!”小小的声音,大大的欢欣。妈妈看向那紧闭着的门与窗,不解。我指向那窗缝里透入的、挣扎着的金色光斑,“看!它在敲门!”妈妈笑着,“把窗子打开吧!”

顷刻间,窗外的明亮充斥了房间。阳光的味道!“让窗开着吧。”小小的声音,大大的欢欣……

现在,我十三岁。

同样地,春天来敲门了。

我笑着,打开了窗。

其实,不只是这一扇窗。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的窗。每个人都有打开窗的机会,有看看阳光的机会。

打开那扇窗

窗内

是我的眼睛

窗外

是春天的眼睛

就像春雨中的梅子

那么凉

那么甜

阳光来敲门

笑着

让窗子开着吧

因为

我的灵魂

属于窗外的世界

点评:满是轻灵丰沛的文字,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描摹,总是弥漫着某些微妙情绪的起落、内心的虚实。敞开一扇窗在春天里,让万种诗情进来。启窗闻风一醉芳华,体验春天萌动的惊乍;注满一室的阳光,春天香气盈盈,都是宅居者微小而准确的诗性表达。也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苟且,但诗意的生活也在春天每时每刻的新生里发出召唤和抵抗。栖居于春天,读春天,读世界,读自己。

点评教师:郭传兴 中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中坚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