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传播的六种话语知多少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下)

句子大全 2023-10-03 05:59:01
相关推荐

传播学是我们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甚至日渐成为了工具性的学习内容。本期的烽火前沿,将继续与大家分享传播剩下的3个“话语”,想看另外“传播是传递、传播是控制、传播是游戏”的同学可以回看传播的六种话语(上)| 烽火前沿~

关于传播的话语(discourse),简单地说就是围绕着特定语境(context)中的特定文本(text)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起传播学的系统论,更好地理解我们在学习的内容。但在阅读前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区分的话语并不是界限完全清晰独立的,有一些话语之间可能有所交集。

N0.01 理论分析

统治阶级对经济资源和政治(国家合法性)资源的控制,会导致在大众传播中隐藏着看不见的权力控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强大的信息自由与媒体实力,以信息自由传播为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损失、本土传统文化的式微、身份认同的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殖民。权力的不平等由经济基础决定,但是却常常表现在语言和象征符号上。

1.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奥斯汀

言语行为(speech act):指用言语来完成的行为。看似工具性的语言背后,其实蕴含着支配关系。

(2)布迪厄

语言交换活动,其本身同样也是象征性权力的关系。说话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或者跟他们相关的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就是在这种语言交换活动中实现的。

(3)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即个人对于他所存在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是一种人们无法摆脱的认识世界的框架。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

(4)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

所谓的大众文化根本不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文化,完全是资产阶级控制大众的文化工业。

(5)葛兰西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

霸权的推广不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之上,它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妥协与合作的结果。

(6)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

编码与解码理论既强调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在受者那里享有优先解读的特权,同时也认为受者可以用不同于编码的方式解码,即解读过程具有“结构性的多义”。霍尔认为,大众传播的编码与解码,其实就是语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在话语里面蕴含着权力的对抗。

(7)福柯对微观政治权力的分析

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学者将权力定义为对他人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外显的物质权力。而在福柯等人的视野里,权力逐渐被泛化为一切对他人具有影响力和操纵能力的存在。

权力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使自己不被人们注意,让人们忽略了它的本质。这种无形的权力不但有消极的一面,还有创造性的一面,现代的权力不是由统治阶级从上至下地强加于人,而是从下至上地重新组织社会。权力通过不断生产出“客观地”知识,使自己无影无踪地被合法化,知识与权力已经很难被截然分开。

2.对“传播是权力”的思考

与传播即有意图的控制不同,“传播是权力”话语强调的不是简单的直接操纵,而是针对那些隐藏在我们文化和语言中的不平等关系。这种传播中的权力很难找到明确的权力执行者或代理人,也可以说每个人都要依靠这种权力形成的“意识形态”才能认识世界或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解释,每个人都是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

(1)彼得斯

和“传播是传递”中柏拉图的心心相印的传播理想不同,美国学者彼得斯认为,传播不是心连心,而是手拉手。不要使传受双方处于一方说、另一方听的不平等状态,而应该平等地进行撒播(dissemination),让受者拥有自由解读的权利。人们对于话语权的极度敏感,导致了这样一种争取消极自由的传播观念的诞生。

(2)罗兰·巴尔特(法国文学批评家和符号学家)

罗兰·巴尔特将文本分成两种: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在他看来,前者是一个以作者为中心的僵化的文本,而后者则是可以让读者最大限度参与的文本盛宴。传播的撒播观念认为作者与读者是完全平等的,作者并不享有独特的解释权。

(3)德里达(后现代反理性主义大师)

德里达认为:所谓撒播,就是在摆脱概念的控制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形成一种蕴含比较丰富的语言或文本。相比之下,含糊或朦胧(ambiguity)的概念是指枚举和控制意义的可能性,而撒播却是由从未受到完全控制的秩序或类似中产生出来的,成为一种语言上的散布状态。

2.对传播是撒播的思考

一方面,该话语对过去“传者中心主义”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另一方面,提出“传播是撒播”的主要理论家,都来自于文学批评传统,在文学欣赏中,主体的自觉很容易带来解放,意义的无政府主义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却不能将这些观念贯彻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去。

曾经提倡多元解读的意大利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20世纪90年代后也提出,虽然可以对文本做出自由的诠释,但是这种诠释的可能不是无限的,也要受到一定规则的限制,否则就会成为“过度的诠释”,即把不合理的诠释与文本牵强附会地结合在一起。

诠释哲学家迦达默尔一方面肯定诠释者“偏见”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主张在复活文本的过程中,在诠释循环之中,读者和作者的视阈会逐渐融合。

1.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的话语源头:

(1)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你”理论

马丁·布伯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它”关系,另一种是“我—你”关系。在“我—它”关系中,人把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当成是与“我”相分离的对象,相对立的客体,我们用理性和因果性把它们放到时空网络中把握,以“我”为中心,利用它们,满足“我”的需求。

而“我—你”关系中,“我”与“你”不是分离的,而是结为一体,“我”便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建立关系,也不会用理性来分析“你”,而是以“我”整个的存在、全部的生命来与 “你”相遇。在这个过程中,“你”超越了时空网络,不再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而具有永恒性。“我—你”关系摆脱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实现了人的存在价值。

(2)文学批评家米哈依·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巴赫金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所以自我中包含他人,自我封闭的个体无法存在。每个人的个性话语也是他人话语的混合体。我们总可以在自我的话语中听见他人的声音。

在对话中,我们要积极地揣摩听者的接受与背景,积极地理解与反馈。同时,在对话中,说者进入听者的视阈中,成为听者所接收的众多声音之一,成为听者整个感觉背景中的一部分。最终在平等、双向的基础上,达成听者与说者的相互理解。

(3)产生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①杜威(美国实用主义者、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领袖)

杜威在对李普曼观点的反思中认为,外部世界并不是一个可供我们准确复制的图像,并没有一个客观的“真理”或者“事实”。要获得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除了用“眼睛”以外,更重要的是用“耳朵”。民主(或社会)只存在于传播与交流中,我们可以依靠的是大家的协商与同意。

因此,他认为,传播就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而不是共享内在的意识的秘密。要接收者与自己一致,以自己为标准,这根本就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大家正在共享着一些东西,正在认同着的一些东西。传播在他的民主理论中,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民主就是共享和传播。

②詹姆斯·卡里

卡里对于传播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等,换句话说,他们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播塑造和定义着“我们”,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

他认为,传播就是仪式。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所以,传播的仪式观并不把新闻看做是简单的信息,而是把它看做戏剧(drama)。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我们被邀请参与其中。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

③哈贝马斯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批判真值语义学和意向语义学的基础上,重申了他的普遍语用学观点:人们可以通过传播获得共识,只要保证参与者具有理性、开放、真诚地进行交流,就可以最终达成传通的理想境界。通过传播,我们可以借助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达成共识,交往本身能够最终实现理性对话。对于他来说,同样不存在绝对客观的真理,通过理性交往后被人们认可的,就是最后的真理。

2.对“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的思考

共享与交流的理念,从后现代的相对主义中打捞出理性,给重建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民主提供了新的基础。但是,共享和交流的话语也具有乌托邦色彩。

N0.02 烽火点评

传播的话语分析,最直接的目的在于让你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种理论之间的关联,从宏观的角度区分纷纭复杂的历史语境下所形成的不同传播话语。

1.传播是权力

传播是权力这一话语最多在法兰克福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那里所体现,该话语往往从符号的角度讨论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如奥斯汀、布迪厄的语言符号传播的权力关系,阿尔都塞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权力关系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葛兰西以及霍尔等人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权力关系的分析。

这一话语往往与“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等相关联,旨在探讨传播现象背后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甚至在谈论到大众媒介本身的优越地位之时,也可以从权力的角度去谈论。媒介不仅本身是一种所谓的“第四权力”,同时它本身也处在各种资本、利益的权力场中。

2.传播是撒播

这样一种话语本身就是在“传者中心主义”的背景下,受众在争取话语权时所产生出来的消极自由。可以灵活运用到有关媒介接近权以及涉及到受众与媒介关系的问题中去。该话语本身影响较小。需着重掌握罗兰·巴尔特的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的分析。

3.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该话语着重需要掌握的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源头。它启发我们重视主体间性,在交流与传播中达成共识。摒弃“主体”与“客体”分离的传统二分法思考问题,而要将传播者与受传者都视为传播的主体,尊重对方的主体性,实现真正的主体性交流。

共享和互动的话语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正是这一乌托邦的色彩才使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所以当涉及到民主、共识等问题时可以借用该话语进行思考。

传播的六种话语系列就到此为止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惑可以在文末留言,想要看到什么新的内容出现在烽火前沿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