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1.6|孔子说什么人都可学习(又说只有这些人可以学习)

句子大全 2023-10-03 06:36:01
相关推荐

孔子在《论语》里说了一句“有教无类”,不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堪称教育界的一项创举。春秋时期,只有达官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有学习的机会,穷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既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就是说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打破了高低贵贱、贫富等级的束缚,开创了普世教育的先例。今天,我们实行的义务教育正是实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梦想。可是,孔子为什么在《论语》里又提出了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人才可以学习呢?

请看《论语》1.6第一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孩子在家就要对父母孝顺,外出(在外)就要对兄长敬重。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句:“谨而信。”意思是说话要谨慎,做事要诚信。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句:“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跟所有人友爱相处,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这是第三个条件。提出上述三个条件之后,才说最后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上述这些)都做好了有余下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了。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能够学习的人是有条件的吗?

其实不是,这段话与“有教无类”完全是不矛盾的。我想有三层意思可以解释:孔子设定的三个条件一是说学习的重点。接受教育,学习知识,重点还是以培养仁德为主,如孝顺、诚信、仁爱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二是说学习的内容。学习就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三个条件就是学习的内容,学习怎么孝顺,怎么诚信,怎么仁爱。三是说学习的目的。学习还要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学习的结果就是要让人们有孝心、有诚信、有仁爱。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国君、教育学生,都是在宣扬他的治国理念和处事观点,最中心的思想就是“仁”,用仁德治理天下,用仁德处理人际关系。而要实现“仁”的理想,就得做好孝、弟、信、义、知等这些基本修养的培养。所以,这段话说完三个条件后才说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欢迎一起讨论,关注“百家号-都市散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