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盆景从中国传到日本后为何失去山水变成盆栽(中日文化审美的分歧)

句子大全 2023-10-06 04:23:01
相关推荐

盆景,只有在中国叫盆景,其他地方都不是这么叫的。日本的“盆景”,虽然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是在日本文化审美的驱使下,渐变为盆栽。

盆景与盆栽,区别甚大。中国人从诗、文、绘画都有山水情节,中国园林也有山水画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园林中需要有山水,盆景也需要山水。中国人对于山水的爱,散落在日常生活中,书画诗文中到处都是。

盆景,看似简单的盆中植物,但这是一个小的自然天地。要“移山缩地”,一个小钵 子或浅盆子里要有自然的构思,山水、石头、植物、小摆件创造整合,最终成为盆中景观。一个山水盆景,就是一幅山水立体画。必须山水元素聚齐,才能称盆景,如果失去山水元素,就变成盆栽或其他了,因为这不是一个自然生态圈子了,仿佛没了灵魂。虽然,盆景可供于园林之中,园林本身含山水,这是大生态,盆景也含山水,这是小生态。大生态中蕴含着各个小生态,这才是完美的生态。所以盆景营造,很费心思,是艺术,有指导思想,也有流派特征。日本把中国盆景引进之后,因为审美的差异性,变成了钵植、盆山和盆栽。景的写意,不复存在。

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前世含情出中国,盆中美学藏天地

盆景工艺是在中国古代山水诗词、绘画、园林工艺和审美情趣等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盆景之中,处处体现着书画诗文的艺术含义与深远境界,因而人们将其称作“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很早之前,因为日本盆栽的国际影响,人们以为盆栽这东西就是从日本文化发源的,盆栽的英文发音,就是日语盆栽的音译。

但是,1972 年的考古发现改变了世界的看法。考古学家在陕西乾陵的章怀太子墓中有了惊人发现。甬道的墓壁上,有一幅壁画。两个仕女,身着男装,手中捧一个土黄色的浅钵,盆中有假山、小树、青苔、花卉、果实。

乾陵建于公元 706 年,大唐正盛。而壁画上有盆栽,足以证明唐时,中国的盆栽文化就已经很兴盛了。否则绝不会画到画里去。

日本目前能见的关于盆景的记载,是一个与盆景有关的词汇——“盆山”。而且那已经是日本江户时代了,1603 年,一个西方传道士用葡萄牙语编纂了一本《日葡词典》,其中记录了一个词——“盆山”。关于这个词的解释是:这类以石头为中心的山水景观造型物在当时的将军(如室町幕府八代将军,东山文化奠基人足利义政)和僧侣之间非常流行,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钵木”的叫法。

即便从 70 6 开始算起,也必 1603 年早了近一千年。而实际上,中国盆景的出现,远比 706 年早。

在中国盆景成熟时期,分两大类: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

山水盆景最为出名,盆中的山水,立体的山水画。山石是山水盆景的主要原料,配树、草及其他。石料要精选,然后切割、雕琢、拼接、胶合,在较浅的盆中置景,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山峦峰岳、江水湖泊。

浅浅的一个盆子,中国山水景观浓缩其中,虽然小,但依然能感受到大气磅礴之势,山可巍峨险峻,也可清丽雅致,观一盆景,天地自然尽在其中,仿佛亲临碧波绿水,游览了名山大川。

中国盆景是如何走进日本的

中国的盆景也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先秦时,便有钵植。目前公认为是中国盆景前身。秦始皇所焚毁的书籍中,很有一部分关于园林艺术的著述,后汉初期还专门设立了温室省来进行植物栽培。

唐代的韩愈有一组七言绝句诗,叫《盆池五首》,我们选其中两首:

其一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其二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一听暗来将伴侣,不烦鸣唤斗雄雌。

这已经可以领略唐代盆景的艺术了,浅小的“泥盆”中,尽是自然。而且“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盆景中只要添几瓶子水,就能看到池光天影,相映生青辉。

韩愈更加有意境的是,他常于深夜月明之时观赏盆景,因为那时候,天上的星辰在 盆池中游泳——“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这说明盆景中,已经蕴含了山水中的“水”元素。王维更会玩,就在黄色的瓷器花盆中铺上细密的美石,种植兰花,或是在注水的盆里饲养动植物,莲荷、浮萍、小鱼、青蛙,都是上好的盆中客。

(王维 黄瓷斗蕙兰附石盆景)

王维气魄很大,他玩赏盆景,几乎是把自己的画理融入其中。黄瓷是单色釉瓷,明丽大气、高洁典雅,非常珍贵。但兰花却是淡雅飘逸的。一贵一雅,搭配甚是协调。

因为是小盆子浓缩天地自然,所以王维对盆的色彩、质地、线条、造型、规格等都有要求。

至于兰花,是在种植的时候,就在根土上配上相应的石头。种下幽兰,并在根土上配置与植物的生长盛衰无关的山石,满赋新意与诗情。

这就有点以画入盆、以盆作画的意味了。

苏轼有诗《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陆游有诗《北窗试笔》诗:

“北窗小雨餘,盆山鬱葱蒨。”

这都是说盆景的,只不过宋似乎更注重山,所以称为“盆山”。当然,这只是一种称呼了,宋代的人,盆里载什么就叫什么,以山为主,就叫盆山,以梅花为主,就叫盆梅。其他如盆兰、盆竹、盆榴……简直说不完。

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重要藏品《春宵梅宴》,作于 1847-1852 年,宴席上梅、松、福寿草等盆栽

元代人比较“土豪”,盆中加假山石和灵芝、盘松钵植,因为他们要把这盆景拿来当模特,作画。元诗人把山石、青松、青苔和菖蒲的钵植称为“石山菖蒲”。

以上这些,虽然都不被称为“盆景”,但实际上就是盆景。

明代的人一想,这么复杂做什么?干脆叫“盆景”。虎丘(苏州一地名)人在盆中种了稀有的花卉,和整松、古梅一起放在几案上,就称为盆景。明画家仇英的《林亭佳趣》等大量绘图和高廉《遵生八笺》之“高子盆景说”等等,让盆景闻名天下。

明代江南文人,尤其喜欢盆景。

于是出现了理论指导。钵植、盆栽与盆景的用法明确地区分开来:

1.单纯地在钵盆里种植植物,叫作钵植或盆栽;

2.可鉴赏到树木、美石奇姿的,称之为盆景;也叫“盆玩”、“盆中景”。

清代盆景艺术,主要是继承。到现代,中国盆景已经在世界上屡获大奖,并作为商品出口海外。大学里还专门开设了盆景艺术课。

日本的盆景是僧人从中国带回去的。那时候还是日本的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公元 12~14世纪)

日本宫内厅三丸尚藏馆收藏的一幅画上面就记录着这件事情,这幅画叫《春日权限验记》,画的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贵族藤原俊盛家,其中有几个在榻榻米上看书,一旁放置了巨石上生长着树木的盆景。这一类特殊的盆景,日本人称作“带有石头的盆栽”,名字长得不要不要的。但他们也叫“盆山”。

日本还有两扇独特的屏风,全世界只有两扇。分别收藏在出光美术馆和川崎的长念寺里。里面的盆栽,还是很注重石头的。

但日本后来变了方向,石头不重要了。日本室盯时代的主要文献《荫凉轩日录》里面关于盆景的记录,还说:曹源院的盆山,石为美浓石,树是柏森。在菊铭石里栽种细竹。而且还要搭配水,“尺青山,三尺池”。

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所藏《名妓三十六佳选》(1861)。盆栽有盆梅、盆松、福寿草

江户时代以后,就只注重植物了,所以叫“盆栽”。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即19世纪,很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文人爱上了煎茶,盆栽和山水画也作为不可或缺的装饰出现在待客的茶室里,日本把表现山水树石的盆景全部叫作“盆栽”。

而且非常有趣的是,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的盆栽,主要是女子来做,女子如果不会盆栽艺术,那基本上不太合格。(指贵族)

音乐、书画、茶道、盆栽,是日本江户时代女子的“女礼式”四大内容。

中日文化审美的差异,让日本盆景失去山水,变成单独的盆栽

日本的盆景很早之前是受中国宋代、清代盆景艺术的影响,叫法很复杂,比如盆山、盆梅、盆兰等等。命名方法是一样的,但内容完全不一样。

石头的比例不一样。

在中国盆景艺术里,石头的重要性跟园林中假山的重要性一样。所占比例很大。

盆中放石头,配草木,才能表现山水之景色。放在水盆里,则水没石头,润意生烟;放在旱盆里,就配上白色的细石头来代表水;放在水旱盆里,有水、有土、有石头。

所以,无论如何,中国的盆景里都有“山水”元素。

中国人爱石头到了痴迷的地步。从造园林就能看出来。文案清玩之物种,就有石头,常摆在桌子上。王维诗里,到处有石,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且,石头越奇越好,峰奇石奇松更奇。

中国的盆景,当然也必须有奇石,水可以用细石头代替,但石头无可替代。盆景和奇石就像一对李生兄弟,共同出现,取长补短,才能体现出小中见大的观赏原理。

日本人不然,日本把盆景里的奇石,叫“水石”。

说到底,中国盆景审美,注重写意,要有意境。日本盆景审美注重真实展现自然,是写实的。日本有个叫丸岛秀夫的学者,说中国人有奇石观,这是三观之外的一个观,石头讲究“秀、瘦、雅、透”。日本人不喜欢这个,石头过于清秀,感觉不爽。

仔细观察中国盆景里的石头,很多是头重脚轻的石头形状,下面小,上面大。日本人极不喜欢这种形状,感觉不安定、不自然。所以日本人喜欢自然的水石。不要那么奇!稀奇古怪不好!

这种审美是不讲究意境的。日本盆景里的石头,上面标注产地等信息。中国的石头从来不这样,在上面题字,给石头起名字,而且名字要有意境。我曾得到一块石头,是朋友从泰山带回来的,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让我起个名字给石头,于是我起名“容安”。取自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句子。

可见中国人对石头的意境审美,已经非常普及,深入人心。

意境,是要通过非常艺术的搭配来表现的,在中国盆景里,搭配可巧可拙,因为大巧若拙,各有好处。但不管怎么搭配,出来的意味是——神形兼备、藏露得宜、主宾有序。

一盆之中,有盆中竞相,既要有变化,还要统一。也就是动静要相得益彰,动势要均衡,一丈山、一尺树、一寸马、一分人,是比较常用的比例。

盆景做好,再给盆景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这样,盆景的“意境美”、“艺术性”、“观赏性”就都出来了。

日本人不是这样,统统写实,要真实地把自然体现出来。所以宁可减少山水,更注重植物。即便他们追求雅致的时候,也不是为了中国文化审美里的“意境”,而是追求日本传统文化审美中的“侘寂”意味。

在盆景审美上,日本与中国就这样分道扬镳了。于是,各自发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盆景艺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