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句子大全 2023-10-07 02:09:01
相关推荐

2021北京西城高三一模

语 文2021.4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受到广泛关注。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又称“可燃冰”。

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它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的能力,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储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量的100~200倍,其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1m3的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可释放出164m3的甲烷气体。简而言之,就是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大,燃烧值高。

陆地上20.7%和大洋底部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据估计,其资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量总和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因潜力巨大,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海域和陆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预测这些资源的总能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分布区,资源能量约相当于800亿吨石油。按当前的消耗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储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取材于方银霞、刘飞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天然气水合物优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洁无污染 B.呈饱和状态

C.燃烧值高 D.储量巨大

材料二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储于海底,而深水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未成岩,松软易垮塌,容易发生井漏,所以它的勘查开采难度极大。另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还会面临巨大风险,如环境风险、装备安全风险和生产管控风险等。不过,与风险并存的还有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

海底地壳活动以及人类的不当开发,都有可能导致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露。因此,开采过程中针对规避风险的各项研究将涉及地质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工业等领域,会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一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开采中应对各种难题亦可促进勘查开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全面开展区域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在南海神狐海域先后成功实施了两轮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试采工作。第一轮在2017年3月28日。试采中运用地层流体抽取法,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地降压,这一方法的理论和技术都是国际创新,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第二轮在2020年3月26日。

试采中攻克了天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钻采的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m3、日均产气量2.87万m3两项新的世界纪录。相对于第一轮的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难度大,在此方面亦无先例可以借鉴。我国专家系统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数据,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与“三相控制水合物相态”理论,并反复试验推演,细化施工环节,实现了从垂直井试采向水平井钻采的技术升级换代,我国因此又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取材于袁于飞、张辉等人的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水平井钻采技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效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采收率

B.在技术工艺方面比垂直井的要求高

C.第一次在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

D.是我国反复试验才得出的自创成果

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而的研究工作。

美国是最早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的勘探研究工作,由其创立的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似海底反射层理论被广泛应用。日本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区域的钻探勘察研究,并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采掘技术的国家。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1999年才开始系统性的调查工作。与日本相比,我国开发的难度更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3。日本对其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估算结果表明,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3的天然气须花费2.8~10.8元。我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3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m3,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取材于冯猜猜、张文孝等人的文章)

3.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所遇困难的一项是(3分)

A.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 B.储藏在非常深的海底

C.所处地层的渗透性差 D.需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因此各国都重视海洋开采技术的研究

B.无论人类怎样完善开采技术,都未必能避免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漏

C.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日本,说明我国的开采技术不如日本

D.我国已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即将进行商业开采

5.目前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较低,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请根据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未知其故也 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治 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蔑矣 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别:告别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患材之不众 人之有异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为 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C.而其将无不趋我 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10.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5分)

【材料】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5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注释:①仆:御车。②庶:人口众多。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举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望夫石

【明】许炯

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

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

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

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

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

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

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

13.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萧淑妃《夜梦》)

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杜牧《秋梦》)

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14.“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望夫石》。两首诗对征夫回来之后的结局有不同的处理,许诗写“石不能言”,而王诗写“石应语”。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结局?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古人常借助写色彩的词语突显景物特征,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滕王阁“_______,上出重霄;_______,下临无地”。

(2)古诗词中常写到“泪”,陆游“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写的是儿女情长的泪,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则写出了英雄壮志难酬之泪。

(3)随着我国“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陶渊明笔下那种“_______,_______”的温馨和谐、各得其乐的场景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

(4)高考临近,同学们都在专心复习备考,你的好朋友却总是显得心浮气躁,你可用《劝学》中“___ 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他。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6分)

16.《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充分体现了贾府内外的种种矛盾。请从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这三个事件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该事件能体现哪两种矛盾。(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湘江口

那是一个雨天,我已经走到了一条河的上游。到处都是水流的声音,但看不见河流。

哪里是河的源头呢,我茫然四顾。

出发前,我就被那个名字迷住了,湘江口我知道那是一条河的源头。

为了寻找这条河的源头,我从北方的那片大泽一路寻来。这是通往瑶山的路,路越走越窄。在无边无沿的蛮荒之中满眼都是混乱的群山,然而我已经走不出这大山了。我不知道,这湘南边地的瑶山,是否存在着某种蛊惑人的魅力,但现在我确信自己迷路了。哪怕找到一条很小的溪流,我也有一个方向。我听见了水响,我朝着那声音奔去,那清脆的响声又从我的身后传来,而那是我刚刚离开的地方。我疲惫而无奈地转回了原地。远近,依然是深怀诡谲的大山。

我坐了下来。很快,我的黑夜降临了。

忽然,青色的崖壁亮了一下。我下意识地抬头望去,那是光。后来回想,我十分感激那个夜晚竟然黑得那么深,不然我是不会注意到那遥远的一星灯火的。我终于看见了我渴望已久也寻觅已久的东西,我很激动,但又很害怕。在空无一物的夜空忽然出现的灯火,远远的,你会以为那是几千年前的一点火光然而那已是我生命唯一的指引。我浑身发抖地朝那看上去比另一个世界还要遥远的一点火光走去。慢慢地,我平静下来。在宁静的矮林里头冒出一座吊脚楼的轮廓,老屋四周的树木都像与天地万物连在一起了。渐渐地,这树影和吊脚楼的暗影后边又冒出了更多的灯火,揭示了一个隐秘人间的存在。

就这样,我走进了一个瑶人的山寨,我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又看见了树木、溪流、人,又嗅到了热烘烘地扑过来的牲口粪味。

那一刻我感觉就像世界又回来了。

不用我敲门,狗已经报信了。瑶山人听见狗吠就知道有远客上门。一位瑶族大娘用手护着一点儿摇曳的灯光走出来。她替我撵走了狗然后把半掩的门打得更开了。她没问我从哪里来,她也根本不问我是干什么的,就向一个陌生人,完全敞开了瑶家的大门。也许,她已经不止一次地接待过我这种没头没脑闯进大山里的不速之客。

外面还在下雨。大娘生起火,烘着我那被雨淋湿了的衣服。我闻到了那火焰的香味,像是香杉树枝的香味。大娘的儿子,一个头裹罗帕的红脸汉子过来陪我喝酒,我看见一只壁虎爬到他身上,他也不赶。瑶家人爱惜而敬畏一切生命。

很烈的包谷烧酒,很辣的辣椒,吃着喝着我浑身就像燃起了火苗子。好长时间都没有这种热烈的生命感觉了。我想要寻找一条河的源头,我觉得这可以让我的生命平添某种神圣感,但没想到自己找到的却是这样一间有点贫寒的吊脚楼。大娘掏出针线来纳鞋底,把一根绳线从鞋底的另一面长长地伸出来,又一针扎下去,不紧不慢的,悠闲里透着满足。

寂静地躺在角落里的是一只石缸,整块石头掏空了,不知是怎么掏空的。水缸里的清水,被大娘一勺一勺舀出来,灌进铜壶里,架到柴火上。当我除下鞋袜准备用热水来烫脚时,大娘看见了我满脚的血泡,她心疼得不得了,把那只正纳着的鞋底紧紧地按在了心头。

人生如梦。当我在这远离城市的吊脚楼里沉沉躺下时,我仿佛掉进了人类的最后一个恬静的梦乡。很久都没有这样放下过自己的身体,我愿永不苏醒。但我还是醒了。夜里,一双手摸摸索索地探到了我的脚底,伸过来的还有那针尖大小的一点儿清凉,在我热辣辣的脚板上悄无声息地移动。一张若隐若现的脸,慈祥地,浮现在寂静的月光中。我没醒。我假装没醒。说真的我也怕自己醒过来,怕突然发现又是个梦。直到大娘挑破了我脚底的全部血泡,悄然离去后,我突然感到了我内心的冷酷。那年我三十出头,刚刚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大变故,于是把寻找一条河的源头当成了方向,我希望在艰难的跋涉寻找中体会价值,在别样的自然风景里得到抚慰;说穿了却是为了掩饰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

清早,起来,看见大娘面对上天,口中喃喃着不知在祈求什么。或许,这个世界是需要有一点信仰的,一个心里有信仰的人,对这个世界会多一些敬畏,肯定也要比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活得踏实。而我,这么多年来,都找不到这样一个可以寄存自己灵魂的角落,只好选择了一条河流的源头作为寄托,我寻找,与漂泊。

又要上路了,天已放晴。空气中散发着湿树叶子的味道。大娘一直把我送到了进出瑶村的那个唯一的山坳。我愣愣地站在一片被风吹得摇曳不止的竹林旁,仰起头来看着山顶的蓝色。我问大娘,这里离湘江口还有多远?大娘指给我一条从竹林里流出来的溪涧。大娘没说那是湘江口。大娘说,伢崽,你顺着这条溪走,就能走回家了。我的大娘,她竟然真把我看作一个迷路的孩子,一个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孩子。

我便顺着这条溪走。走了一程,扭过头去看大娘。大娘正在挖竹笋,风吹起她鬓角的银发,扑打着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她活着,辛苦而又安然地活着,只为显示一种顽强、美好的生命。那一刻我忽然有一种潜在的心心相印之感。我不必再去苦苦地寻觅一条河的源头了,我愿意把这样一位母亲作为我的湘江口。

(取材于陈启文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中,“已经”一词暗示了作者此前的跋涉,“到处都是水流的声音,但看不见河流”与后文在大山中的迷路呼应。

B.作者在迷路时说“我的黑夜降临了”,一语双关,既是说当时天色已黑,也是说自己的内心陷入了绝望。

C.文章描写了大娘家烧柴取暖,以及爬到人身上的壁虎、整石掏空的水缸,意在说明大娘家生活的贫苦落后。

D.文章对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受的大量描写,既体现了作者在特殊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又使得文章细腻丰富、生动传神。

18.文中的画线句子都有“醒”字,下列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愿永不苏醒”,作者终于可以放松身心俱疲的自己,想享受这恬静的梦乡。

B.“但我还是醒了”,尽管来挑血泡的大娘很小心,还是使睡得很沉的作者醒了。

C.“我没醒。我假装没醒”,表达前后矛盾,是因为作者在半梦半醒时思绪不清。

D.“我也怕自己醒过来”,作者感动于大娘对自己的关爱,很留恋这久违的美好。

19.“湘江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文章是如何围绕“湘江口”展开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说明。(6分)

20.一位学者认为,人类“与其看风景,不如看灵魂”。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本文或其他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①《衣尚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的又一个优质文化节目。②服饰是生活的必须品,也是承载文明的艺术品。③《衣尚中国》节目聚焦于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旨在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唤醒观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④不仅节目借助了歌、舞、剧等习见的文艺样式,还通过街舞、说唱、圆舞曲等舶来的艺术形式阐释服饰文化,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⑤《衣尚中国》的成功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既要________,又要________。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③两句中的“节目”都不可以删掉。

B.②句中加点词语“必须”应为“必需”。

C.③中画线的两个短语的顺序不能互换。

D.④句中“不仅”一词所处位置不正确。

(2)在⑤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使语意连贯、完整。(2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

(1)请从《边城》《呐喊》《红岩》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今天阅读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2)北京市西城区有很多名人故居或其它的历史遗迹。请写一段文字,介绍其中的一处。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这句话令人动容。请你以“清澈的爱”为题,为这些战士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近几年,人脸识别、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使用这些技术已经成为潮流。

科技潮流给很大一部分人带来了便捷和乐趣:科普爱好者穿梭在各种专业网站之间获取知识、分享智慧;卖瓜菜的小摊贩们都在各自摊位前贴上二维码,无现金交易方便省事;有的老年人戴上VR眼镜玩无人机航拍,享受新时代的退休生活……

然而,科技潮流也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了困难:有些老年人在自助银行里无所适从,或者因为不会下载手机APP而无法预约挂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潮流中的多数与少数”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请以“复苏”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合乎情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1北京西城高三一模语文

参考答案

一、(18分)

1.(3分)B 2.(3分)C 3.(3分)D 4.(3分)B

5.(6分)

答案示例:

高经济成本可换来很高的科学价值:开采可促进地质学、环境科学、能源工业及勘查开采等领域的科技发展。现在的高耗费可以获得未来的利益:天然气作为传统能源不可逆转地减少,而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开采分“五步走”,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等到了商业开采阶段自然会有很高的经济利益。

【评分参考】“科学价值”“未来能源”“商业化之后的利益”3个要点,每点2分。

二、(23分)

6.(3分)D 7.(3分)A 8.(3分)A

9.(4分)

参考答案:

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

【评分参考】4个分句,每句1分。

10.(5分)

参考答案:应选择材料三。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而要“适其任”;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功用,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评分参考】5分。能指出本段的观点2分,能解释材料三的大意并指出与本段观点一致3分;意思对即可。

11.(5分)

参考答案: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

认识:略

【评分参考】思想2分,认识3分。

三、(26分)

12.(3分)B 13.(3分)D

14.(6分)

答案示例1:

我更愿意接受王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可以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可以尽情倾诉,饱尝悲苦的思妇可以得到慰藉。如此结局可使故事的情节产生跌宕的效果,而这种有点喜剧色彩的结局也让人看到希望,感到美好,得到安慰。

答案示例2:

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不能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无处倾诉,这漫长的等待及复杂的心绪永远无人知晓。如此处理则思妇的形象更为凄苦,尽管其悲剧性令人难受,但这种悲剧在真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应该接受

答案示例3:

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休”有喜悦的意思,“不能言心亦休”可以理解为尽管满腔的思念无法倾诉、无人知晓,但只要征夫能归来就不负这长久的守望,思妇就心满意足了。如此处理突出了思妇不计个人委屈而惟愿心上人平安归来的善良与深情,感人至深。

【评分参考】6分。思妇想说的内容、思妇的心理或形象、效果三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思路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15.(8分)

(1)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 (2)长使英雄泪满襟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多字、少字以及错字、别字的情况,则该空不得分。

16.(6分)略

【评分参考】6分。两种矛盾,每种3分。

四、(18分)

17.(3分)C 18.(3分)C

19.(6分)

答案示例:“湘江口”指湘江的源头,曾是作者人生价值的寄托处;也指作者偶然遇到的体现顽强、美好生命的瑶族母亲。

文章从寻找湘江的源头切入;接着写因迷路而夜宿吊脚楼,在感受到瑶族母亲的关爱后开始反思自己寻找湘江源头的价值;最后写离别时的感悟,愿意将瑶族母亲当作“湘江口”,当作自己人生的方向。

【评分参考】含义2分,“如何围绕”4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略

【评分参考】看法2分,结合材料分析4分。

五、(65分)

21.(1)(3分)A

(2)(2分)

答案示例:聚焦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方式

【评分参考】2分,每点1分。

22.(10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3.(50分)

第(1)题

说明:作文没有写题目,扣2分。

第(2)题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参考译文:

天下需要忧虑的事,不是担忧人才不够多,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担忧人才不作为,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让他们有作为。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则国家可以安定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而受外辱,然而位高权重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他们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蒙蔽人的原因。其中最蒙蔽人的,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国家治乱的命运没有帮助又有人认为自己的爵位俸禄可以吸引天下的优秀人才,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我可以在他们面前骄傲,而他们没有不想依附我的;又有人不探求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个蒙蔽人的原因中还可以讨论失误原因的,只有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不过不知道为何没有人才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表现靠什么显得与一般人不同呢?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把事情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位高权重者如果不深入地考察、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拥有如皋、夔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让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在他们之下的呢?世上受到蒙蔽的人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有才华却不能被发现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却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东西,它们的区别很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一牵引缰绳,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到了。这样之后良驹和劣马才分辨出来。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他们。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能做的工作罢了。

……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述情形一样。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使用他们,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这样做的话,那么愚昧浅陋的人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的位高权重者没有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尝试,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通过教育来造就人才,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为什么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依靠他们恢复先王的法度,那么连天下的小事都没有不像先王那个时代的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材料一:张弓时弓体不偏扭,靠的是木材好。判断木材的标准是看它的纹理,纹理应该不经校正就是直的,这是造弓的人应该知道的。

材料二:战国时六国合纵,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

材料三: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做成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能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决定胜负的宝贵东西。但是如果拿它来做鞭打的刑具,就和一根枯朽的棍棒没有两样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