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主席说“三天不学习 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用一句什么话回应)

句子大全 2023-10-08 03:04:01
相关推荐

引言:

众所周知,毛主席主席爱读书的习惯是小的时候在外婆家养成的。由于外公家是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的毛主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年幼的毛主席便开始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从毛主席爱上读书,这件事就再也没放下过,哪怕是在十分紧张的抗战时期,他也会抽出大量时间读书学习,从不停歇。

文正莹算得上是毛主席的启蒙老师,是毛主席母亲文七妹的二哥。他开创了一家私塾,并以教学为生。在他的教育之下,毛主席开始慢慢接触到了文化知识。长大了一些的毛主席也有了相对扎实的文化基本功。

这时的毛主席,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整日泡在书斋里,博览古今,无所不读。后来毛主席还在表哥文运昌那里,借到了一些关于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书籍。这些书本里的知识是她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书籍的出现,毛主席才开始对外面的世界和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后来毛主席在恩师毛麓钟的带领下,去面山楼的图书馆里读书,在这里,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很多有新思想的书,再加上我国社会环境迅速恶化,毛主席的心中便开始慢慢有了“革命”的想法。

后来投身革命之后,毛主席依然坚持读书。文学典籍翻了又翻,新奇书籍更是爱不释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主席也担任起了新中国的国家主席。这个时候的他所读书籍的范围就更加广阔了。

而刘少奇又是因为什么,能让如此好学的毛主席说出“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呢?

其实刘少奇出生时,他的本命并不是这个,父亲给他起名为刘绍选,刘少奇从小就很聪明,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读书了。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刘少奇慢慢长大,但是读书一刻也没有落下,成了他的一个爱好。

在刘少奇八岁的时候,他被家人送去私塾读书了。但是在私塾里,老师教的都是些古文,刘少奇觉得很乏味,所以就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有新意的书来看。后来 刘少奇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周瑞先。

他借着自己和其儿子是同学的这层关系,常常跑去他家里玩,趁机读书。因为周瑞仙的身份不同于常人,家中自然不会缺乏一些思想先进的书籍。第一次接触进步书籍的刘少奇被震撼到了,这些书也太特别了,竟与自己之前看过的书都大相径庭。这一发现让他十分欣喜,于是他一有时间就会跑去找周瑞先借书。

刘少奇读书非常认真,有传言说有一次他的鞋底被炉子烧了都不知道,可见他读书有多投入了。

到了1912年的时候,刘少奇的二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当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二哥就带回了一本有关于辛亥革命的书。这本书描述了列强侵略中国时的卑鄙行径,以及清政府招待洋大人时的丑恶嘴脸,当然也有革命志士孙中山等人的英勇事迹。

读罢此书,刘少奇心中埋下了一颗对西方列强的仇恨的种子,同样也对孙中山等人钦佩不已,这本书带给他的冲击太大了,也就是这个时候,为国而战的想法已经在他心头出现。

1919年,在华夏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这深深的影响了刘少奇,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现状,应该少有奇志,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就是这个原因,在1920年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刘少奇。

之后,刘少奇投身到革命中去,他之前读书学到的东西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很好地将这些运用到了实践当中。他经常把学以致用教授给别人 认为只有理论是不够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

毛主席以前对自己身边的人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后来,这句话传着传着就被刘少奇知道了。刘少奇心里很高兴,但是马上也夸赞了主席,他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从两位领导人相互赞赏的语言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读书学习的重视。现在,科教兴国也是我国的一个国家战略,因为学习对我们个人和民族而言都太重要了,两位领导人也是我们读书学习的典范,应牢记于心间。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尚冰说历史

他是满清后裔,无偿捐美国183件中国文物,却对祖国开出千万天价

古代妃子下葬要堵住九窍,眼耳口鼻肛为八,还有一窍是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