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诞辰百年(杭州的人文山水滋养了他)

句子大全 2023-10-08 03:33:01
相关推荐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特约 宋凡圣

编者按——

2018年,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诞辰100周年。

陈从周先生出生在杭州、读书在杭州、成长在杭州,是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

初春时节,恰逢陈先生逝世18周年纪念日,浙江大学陈从周研究课题主持人宋凡圣教授,讲述了陈先生与杭州的故事,特以此怀念陈先生。

2000年3月16日夜,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上海同济新村家中停止了呼吸。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八年了,我常常怀念他,我认为是杭州的人文山水滋养了他,他才能成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中国园林艺术大师。

陈从周先生出生在杭州、读书在杭州、成长在杭州,是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他老家在杭州城北青沙镇散花滩仓基上(即现在的卖鱼桥一带),据先生说,可能这里原是南宋时的粮仓,故废后仍留下此名。

先生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在杭州经商的。父亲自立后,就在此择地建了四座屋,他就出生在这里左厢房的楼上。邻居都是本地大族,书香人家。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先生三岁时,父亲就牵着他的小手,到邻居家串门,对他讲解这几家望族中堂挂着的匾额和对联的意思,让他沾染点书香气,叫名五岁就破蒙送进私塾读书了。塾中学习严肃单调,一天到晚读书、背书、习字、造句,塾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培养了他惊人的记忆力。

散花滩四周临河,是京杭大运河尾段的支流,河面开阔,有三桥通市。他家临河,斜对岸就是大王庙,庙前水面挑出的大戏台,与庙连成一体,站在家的后门河埠头看去,形同前行的大螃蟹。平日里河面平静,过往船只不多,但每逢过年过节,南来北往的船只穿梭如织,热闹非凡,大王庙里都要演社戏,河里停满来看戏的船只,台上演的有杭剧武林班、滩簧、绍兴乱弹、越剧、婺剧、昆剧、京剧等,各戏班轮着演,他晚上常跟着祖母、父母或哥嫂一起坐在河埠头听戏看戏,听长辈谈论戏。从小就养成了爱戏曲的习惯。

上学路上,天天走过歇山式单檐大屋顶的蔡侯庙,据说这是清朝为纪念造纸发明家蔡伦而重新修建的。庙门常开着,放学后,有时他和几个同学一起进庙门去,庙内两边墙上有古代造纸七十二道工序的图画,他们喜欢看,还喜欢围着庙内的大屋柱做游戏,屋柱上面和屋顶之间纵横交错的大小木头引他好奇。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古建筑。

先生的童年时代是在老宅中度过的。童年时的学习和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杭州人喜欢花草树木,他家房前屋后也都是花盆和花坛,后院是个树木茂盛的植物园。

六七岁时,父亲得了不治之症,为了父亲晚年静居,在主楼东边添了座新花厅。这是有围廊的半洋楼式的三开间,后面增设书房,楼上是父亲的住所。新花厅前是个新花园,修得较粗放,他每天回家后就帮着父亲在园中拣石块、养花种草、栽树,乐在其中。这是他第一次参与造园。八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间,而父亲买给他读的《千家诗》和《幼学琼琳》,在父母亲相继教导下,都已背得滚瓜烂熟,这两本书对先生幼小的心灵影响极深。《千家诗》中对于春夏秋冬四季景物风光的描写,对于山水云烟、日月星辰变幻的表述,对于人间喜怒哀乐的抒发以及名诗名句中蕴含的哲理等,使他都有初步的了解;而《幼学琼琳》中的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都是最概括的索引,引导先生对英雄人物,历史地理的关心,培养了先生研究历史、建筑、园林艺术等的兴趣。

十岁进本地的教会小学,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学文化,还学音乐、美术、体育和劳作,使他变得活泼灵敏、心灵手巧起来。不过回家后,仍要跟着秀才出身的姑父背古文、做作文,练习字,洋学堂外加半私塾,为先生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也培养了勤奋好学的习惯。

十一岁起,他每年清明都会跟着大人一起爬到山上祖先坟头跪拜祭祖,然后到看守坟地的农户大伯家吃饭。他们一到大伯家坐下,每人一杯清香扑鼻的龙井新茶就送到面前,茶叶是深绿色的,茶水是清澈透明的,抿上一口,苦涩之味慢慢下肚,而回味是甜丝丝的,舒服极了。他第一次喝到这么令人神往的龙井新茶,一辈子都忘不了,从此就爱喝绿茶,而且爱到嗜茶如命的程度。他在安徽五七农场劳动时生病了,什么食物都吃不下,全靠天天喝绿茶维持生命的。

十三岁离开老宅进市区上中学。中学里他印象最深的是美术课和语文课。美术老师胡也衲先生施教有方,素描、水彩、国画和书法都教,经常边讲解边做示范。胡老师画画时,他常为老师磨墨拉纸,站在画桌旁看怎么下笔,观怎么题字,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都不觉累,默默中学到了许多关于绘画写字的基本知识。课外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办小画展,他的画多次被选中。胡老师还常带学生到附近的水星阁、小北门一带写生。那里是南宋的别墅区,荷塘垂柳、远山近水、飞鸟游鱼、凉亭水榭,风景非常优美。他边画边欣赏,越画越有劲,曾画了一幅以湖水做背景、有杨柳枝条和小鸟的水墨画,得到胡老师称赞后,被选中登在全校的壁报上,使他画得更专心。

在胡老师的教诲和熏陶下,喜欢上国画艺术了。与他一起学习的师兄叶浅予、申石伽后来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读高中、进大学学习时,他一直都坚持习字和绘画。周末,常常到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叶为铭老先生家向叶老请教书法,看叶老写字、闲谈,叶老喜欢陈从周,与之结为忘年之交,还为陈从周刻了一方“从周二十五岁前作”的印章。陈从周与当时西泠印社的老印人王福庵、丁辅之、高络园等,及稍晚的方介堪、陈巨来、叶秋生等都交往较多。所以,他很早就成为西泠印社的社员了。假期里,常常到杭州街头学画,拜访杭城名画师,既学工笔,也学写意;既学人物,也学山水,还学花鸟,兴趣广泛。

当时杭城绘容(人像)最有名的是王竹人老先生,他出自绘容世家,陈从周就向他学习,常看他画像,问这问那,老先生见他诚心学画,就指点道:“作画必墨底用足,不必仗色彩之力,无墨底之踏实,色彩用之徒然也。”老先生的经验使他受益匪浅。另一位老画家武吉力斋先生是学扬州八怪的书画而成才的,作画全神贯注,能从容审慎周到地思考,粗笔老而益劲,工隶书,以隶意写画,饶有金石之气,而在画之收尾,若细笔钩蕊,焦墨点干,丝毫不苟,千钧运笔,其笔力苍劲,动人心魄,诗也写得好。画有情,诗有趣,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虚心求教,取百家之长,书法、绘画进步都很快。

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师范兼教过美术,在徐志摩家当过兼职家庭教师,专教徐志摩前妻张幼仪和儿媳张粹文绘画。由于他课上得好画也画得好,在同行中有些名气,经朋友介绍,有幸遇到了当时上海画坛的名画家李秋君女士,李女士是浙江宁波人,张大千先生特别要好的红颜知己, 她很欣赏陈从周的绘画才能,李女士就带着陈从周到张大千先生住地拜访, 向他推荐陈从周。

图1:这是陈从周画李秋君为之题词

张先生经面试,看到一个仅二十多岁的青年,在绘画和文学上都有这么好的功底, 就拍拍他的肩膀很是喜欢, 同意收他为徒,跟着自己学绘画。陈从周就这样进了张大千先生画室大风堂,成了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

图2:1848年陈从周与张大千

从此他专攻国画, 山水、人物和花鸟画他都学。学画期间,张师大千先生见他虚心好学,悟性高,一点就通,进步很快,很是欣慰。有时看到他画得好,为了鼓励他、赞扬他,就情不自禁地亲自提笔在他画中撰文。例如在他作的《黄山图》上张大师书上:“此亦黄山境界,峰峦起伏,云烟变幻,石涛所谓得其情者,从周有焉。乙丑十二月爰题。”。

图3:这是这是陈从周画张大千为之题词

他能在绘画作品中做到以情入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很使老师高兴,这是张大师对弟子绘画的极高评价。1948年秋先生正好30岁,在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诗情画意轰动了上海画坛。当先生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时,张师大千先生欣然为自己的得意门生题签,以此奖掖晚辈。在张大师的身教言传和关怀鼓励之下,先生得其真传,迅速成长、成熟,成为著名的书画家。到了八十年代,先生的画名已蜚声海内外,他的画作也被政府列入国宝行列之中,禁止出境了。

他读中学时,语文课本里选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著和当代名人徐志摩、朱自清、鲁迅等人的作品,这也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特别爱读李清照的词,爱屋及乌,进而爱读她父亲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他在1983年写的《灯下杂忆》中回忆道:“这位老太爷,还是我研究园林的启蒙老师,他不但教导了我怎样品园,怎样述园,而最重要的,他的文采使我加深了钟情于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和几个情投意合的同学一起或爬山,或游湖。他几乎游遍了周围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青山有幸埋忠骨”,这里的青山埋着无数的民族英雄和革命者,如武松、岳飞、于谦、张仓水、徐锡麟、秋瑾等,他们的故事充满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都深深地感动着他、影响着他,使他懂得了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存的意义。所以,后来他为了保护自然风景、保护名胜古迹、抢救古建筑和园林,能不畏权势,自觉地主动地和破坏行为作斗争!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他也特别钟情于乘小船去游览那些位于湖边的园林。杭州人称园为“庄子” ,如刘庄、康庄、蒋庄、高庄、宋庄、郭庄、汪庄、柳庄、许庄(约在鹄湾与赤山埠之间,是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夫人许宝驯女士的娘家)等,各个庄子都能从本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借景西湖的湖光山色,使庄内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真山、假山、水池、小港、船坞、埠头等都独具特色。他就这样边游边对比、边游边品味,培养了欣赏园林的浓厚兴趣。

所以,后来到苏州上课时见到了那么多的园,他流连忘返,不忍离开,用笔记本记录下来,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带学生来实习测量下来。一幅照片是一处风景,他以自己钟爱的宋词里的诗句来注释每幅照片里的风景,使情与景交融,拓展景中的诗情画意。他把这些照片和图片编成一本书,叫《苏州园林》,当做造园学的教材。这就是他说的“我的第一本书”(这是关于园林的第一本书,就他出版的书来说是第三本,前两本书是《陈从周绘画集》和《徐志摩年谱》)。事实上,《苏州园林》不但教学生造园,而且对保护苏州园林、宣传苏州园林起了很大的很好的作用。

大学生时代是在当时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之江大学度过的。先生读的是他最喜欢的文学院里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师承著名的夏承焘、王蘧常等教授。夏老先生教唐诗宋词,讲诗人身世和诗词意境;王老先生教古文、历史,讲背景和哲理,还讲诗词作法。

王老先生经常在课堂上出题目,要求学生当堂课十五 分钟之内吟出一首绝句来,陈从周总是第一或第二名完成,练的次数多了,反应灵敏了,几分钟就能出口成章。高徒遇上名师,一经指点很快就学会了作诗填词,教授们都非常喜欢他。课余时间他经常写诗作画,以诗配画、画配诗的习作发表在校刊上。他精力有余,还选学了胡山源先生的“昆曲”课,胡先生白天上课,晚上请客,与他一起去看沈传芷、张传芳等名角演唱,有时还带他到自己家中听张传芳老师为培音谱曲,教师身教言传,让他感动,使他对昆剧也着了迷。他当时不但是学校诗社、书画社中的骨干,而且也成了剧团中的活跃分子。在之江大学学习时,他受益良多,多种兴趣爱好都得到展现,多才多艺的特点开始崭露头角。

大学毕业后, 先做中学教师,常要去访问学生家长。有一次他去家访的家长和他家住得很近,也姓陈,一谈才知道,两家有世谊和乡谊(也是杭州人)。这位家长就是之江大学建筑系主任陈植(直生)教授。陈教授家书架上全是书,关于建筑的书特别多 ,陈从周常去借阅,俩人经常谈论有关建筑的话题,有时还会展开有关建筑的专题讨论,陈教授惊异的发现,这位年轻人在建筑学上居然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独到见解,宋朝李诚写的《营造法式》古文和术语较难读懂,他不但看得懂,而且能联系古建筑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说得头头是道。陈教授心想: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教中国营造法最合适的教师吗?陈教授就毅然聘陈从周到之江大学建筑系任副教授,执教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古代营造法,他欣然接受。所以,陈从周先生总是说:“陈植教授是把我引进建筑领域的领路人。”1987年春节他在《老去情亲旧日师》中说:“今日薄有成就,饮水思源,毋忘此德。”

可见是杭州人文山水滋养了陈从周,陈从周是杭州的儿子,是杭州的骄傲,是杭州才使他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中国园林艺术大师。

清明时节,谨以此文怀念逝世十八周年的陈从周先生。

写于华家池畔

2018.04.0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