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乌台诗案最关键的两句诗词 一句送东坡入狱(一句温暖无数有情人)

句子大全 2023-10-09 03:43:02
相关推荐

940年前的3月份,也就是公元1079年的春天,这个年份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年份,中国古代最出名的文豪之一苏轼,在这一年险些跨进了鬼门关,而这一切的起因是他写的一些诗词被他的对手拿出来利用!并由此判断他对当今朝堂和神宗不满。而被有心人拿来利用的句子当中,最危险的一句则是“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这句诗词险些把苏大家送上不归路。

苏大家为啥会因为写诗写词被人构陷呢?主要原因有两条,第1条是他的才气太甚,惹来了朝中许多人的嫉妒。第2条则是他的政治立场和当时的主流不符合。当时朝堂上的主流是变法,而他则是一个坚定的反变法派系成员。别人反变法不要紧,他反变法对当时的朝局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毕竟他作为一个大文豪的影响力在那儿摆着,每次朝廷刚推出一些变法措施,他都会立即写一些诗词高调的反对,他的诗词流传的非常快,时间久了就对变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这就让一些变法派的官员对他十分不满。

于是这些对他才气过甚感到嫉妒的人和对他反变法感到不满的人,最终团结了起来,利用对他诗词过分解读这种方式,对他发起了极为猛烈的进攻。其中中国古代最出名的科学家之一沈括也发表言论称苏轼的许多诗词是在抨击朝政,而其他队苏轼不满的官员则从苏轼的诗词当中找到一句“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对苏大家大加指责,说“你苏轼这到底是对皇上有多大意见啊?意见大到恨不得去死?问题是当今天子还活着呢,你就想去找蛰龙了,你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啊?”

面对这些指责和诽谤,当时正在外地当官的苏轼连辩驳都没有办法辩驳,人生当中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慌乱和恐惧,以至于当朝廷派来的钦差要带他进京的时候,他手足无措十分恐慌,连钦差的面都不敢见,然而拖着也不是办法,后来只能硬着头皮去见,谁知道等见到钦差以后钦差对他十分冷淡并且很严肃,慌乱的苏轼此时面对钦差的铁面彻底绝望了,他以为钦差是带着刺死自己的皇命来的,绝望的他向钦差祈求面见家人最后一面。

钦差听完他的话之后,才知道他误会了,赶紧跟他解释自己不是来赐死他的,而是要带他入京问罪的。然而即使是这样苏轼依然觉得自己这次入京恐怕大概率是一去不回,路上他曾经两次想要投水自杀,但因为害怕牵连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最终没有自杀。

入京之后,他被关在了御史台接受审问,因为宋朝的御史台周围种了好多好多的柏树,柏树上面经常会有很多乌鸦跑来嬉戏,时间久了,人们就戏称御史台为乌台,因此苏轼这次案子被人们称作乌台诗案。苏轼被关起来以后,他的许多朋友都跑来搭救他,不光他的朋友跑来搭救他,连他曾经的政敌、也就是他反对过的那些变法派的实权官员,也出来搭救他。其中包括变法派的领军人物王安石以及章惇。

可能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他的政敌也会跑来搭救他呢?其实这就是北宋文人的风骨和骄傲,他们可能会因为政见不合彼此斗得你死我活,但绝对不会无中生有的捏造罪名去打压对方,而用过分解读人家诗词这种方式去打压人家,毫无疑问是一件非常没品的事情,所以这件事情最终在苏轼的朋友们以及他那些品德高尚的政敌们的共同努力下安然度过了这次劫难。

苏轼虽然没有因为这次案子送命,但他也因为这次事件被贬官外加禁足,而“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这句诗词也因为曾经险些葬送一个大文豪的生命而名传千古,这句诗词堪称是这次案子当中开端时期最重要的一句诗词。那么作为中国诗词文化最灿烂的唐宋时期,这件案子的结尾,按理来说也应该有一句诗词,那么结尾处的这句诗词应该是哪句呢?大家先别急,小编已经有了腹稿,看下文大家就知道了。

这次诗案影响力这么大,被处理的人很明显不可能只有苏轼一个,比方说苏轼的好朋友王巩,因为曾经搭救过他,也被牵连入罪,被朝廷下旨流放到了岭南。王巩接到旨意之后,遣散了自己家里边的奴仆和婢妾,而这些被遣散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柔奴的女孩子表示自己不走,她愿意陪着王巩去天涯海角,他的身份只是王巩的一个妾室!

几年之后随着诗案的影响力慢慢淡去,王巩在自己朋友们的搭救之下最终被赦免,回到了中原!回到中原以后苏东坡摆下宴席和自己的好友一叙,而柔奴也出现在了这次宴席之上,席上苏东坡调侃她说“柔奴啊!被流放到那个蛮荒之地,你吃了不少苦吧。”谁知道柔奴非常平静地笑了笑,对着苏东坡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当中饱含的那种淡然满足以及浓烈深刻的情义深深震撼到了苏东坡,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定风波,而在这首定风波当中的最后一句就是柔奴曾经说过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啊,能和自己心爱的人长相厮守,才是真正能让人感受到安心和美好的归宿啊!笔者认为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才是这次事件当中最适合用来结尾的诗词!大家觉得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