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致力于中国气派学术话语创新研究的有益成果

句子大全 2023-10-09 05:43:01
相关推荐

《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

一般而言,颓废文化与颓唐荒废、消沉堕落、腐朽灰暗等负面含义相联系,常常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鄙视和压制。在学术史上,颓废文化的倡导者常常为人不齿而陷入孤独、寂寞和窘迫的困境。例如,晚明时期的李贽就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著述不容于世,将它们命名为“焚书”或“藏书”等,而我们知道,他本人最后也身陷囹圄被迫自杀。在当下这个提倡正能量的伟大时代,妥建清的新作《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以下简称“妥著”)却以颓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具有极大的学术勇气、敏锐的学术胆识和独特的学术视野。

如妥著所论,颓废文化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文化,与现代性焦虑的出现密切相关。随着西方社会迅猛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现代性问题日渐敞显出来。人们发现启蒙理性所许诺的自由、民主、公正、幸福和美好生活远远没有到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只是使绝大多数工人阶级陷于赤贫、残损、畸形和异化的非人生活,无耻的财富掠夺、严重的贫富分化、血腥的殖民贸易、荒诞的经济危机和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把文艺复兴以来所建构的各种重要价值,如高贵、伟大、美丽、文雅、智慧和理性等都摧毁殆尽。在这种语境下再奢谈崇高、人性、理想目标、无限进步和努力奋斗等理念,似乎有点过于天真幼稚甚至荒诞可笑。因此有不少清醒之士对时下现成的一切现代文明所宣扬的理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叔本华看来,人类世界只不过是用残虐、痛苦和不幸堆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认为历史是有价值的。在尼采看来,历史就是一个充斥着谎言与偶然事件的令人厌恶的领域,一切好事之下都沉积着重重的血污与梦魇般的不堪记忆,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意味着许多人要饱受精神与肉体的巨大折磨。尼采的谱系学“揭露了那些高贵的思想观念的声名狼藉的渊源和它们危险的功用,将塑造所有思想的黑暗工场置于光天化日之下。调子高昂的道德价值只不过是沾染血污的野蛮历史的产物,饱含着债务、折磨、义务和复仇;这种历史在总体上是一个可怖的历程,它将人性动物加以系统化的剥离,削足适履,以与文明社会相适应”①。也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颓废病态的人生态度自然就会应时而生。如尼采所说的:“最使我殚精竭虑的问题, 事实上就是颓废问题——我有这样做的理由。‘善与恶’不过是这一问题的变种。只要看一看衰退的征象,就可以理解道德——就可以理解在它最神圣的名称和价值公式下面隐藏着什么:蜕化的生命,求毁灭的意志,极度的疲惫。”②

颓废文化的兴起,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因素之外,还与个人意识的觉醒有关。像纷纷纭纭的大千世界和社会事物一样,人类的本性本身就无比复杂。人不是僵硬的木头、冰冷的石块和坚硬的钢铁,人经常会感到恐惧无助、绝望无力、焦虑沮丧、忧郁惆怅和孤独痛苦。这些沉重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一种质的规定性。它们往往使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越来越深刻丰富、广阔博大和细腻深沉,是人性升华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现代化的迅猛进程,人越来越个体化,人的精神需要也越来越复杂。摆脱简单的孩提状态的人们,不仅需要美好、纯净、积极和伟大的事物来丰富其心灵世界,而且需要灰色、黑暗、享乐、感官、惆怅、阴郁甚至绝望的东西来宣泄负面畸形的心理能量。在充满残杀、压迫、掠夺、奴役、限制、欺骗、暴力和痛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单一同质、温情脉脉、浪漫童话和纯洁美丽的那种优美文化,根本不可能满足广大民众的丰富复杂和深沉细腻的精神需要,也难以表征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和广阔浩瀚的情感世界。只有直面沉痛惨淡和鲜血淋离的现实世界,才有可能探索改变现实世界的可能路径,只有直面人性的丑陋、缺陷和黑暗之处,才有可能重塑新的情感结构和更为良善的新人性。因此,一些敏感前卫的艺术家开始迷恋于激情、肉体、失败、死亡和奢华等事物,如波德莱尔就热衷于表现人性的丑陋和黑暗,在城市的废墟中寻找人类颓废的激情。在其作品中,垃圾、死亡、肉体、失败、享乐、感官及颓废的意象开始登堂入室,匮乏、受难、幻灭、缺陷和低贱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种不少人嗤之以鼻的颓废文化在把握历史现实方面似乎更为真实有力,在表征现代人的复杂的心理情感世界方面似乎更为深刻准确。相形之下,那种浪漫的人文主义者的理念虽然充满积极向上的希望和能量,但似乎离历史真相和过去的本来面目更为遥远,在现实生活中也更为软弱无力,只不过是在遮蔽阶级压迫、经济危机、殖民战争、精神异化、道德堕落等可怕的历史现实,扮演了一种维持现有社会秩序和社会等级结构的意识形态的角色。

或许出于这种学术考量,妥建清教授将颓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不过他的著述着眼点不在于西方颓废文化,而在于中国晚明时期的颓废审美风格。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中国学界常见的以西释中的强制阐释之路上,而是将晚明颓废文化放在国际学术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观照,意在与西方文化进行学术对话和学术沟通,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在他看来,晚明时期的颓废文化,呈现为一种“去道德化的审美风格”,意在“躲避宰制儒家所追求的崇高精神的规约”,消解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度压抑,表现出晚明士人对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的追求。妥著从学理上进行了精湛分析,指出晚明颓废文化实际上是王阳明心学传统在审美文化上的具体呈现,是对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在美学上的反抗和突破。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特别推崇一种荣宗耀祖、建功立业和广济天下的家国文化,并不主张自我和个性的张扬,而是推崇一种舍生取义的理念,为了家国、正义或集体事业,可以随时牺牲个体的生活、事业和生命。晚明颓废文化却一反传统儒家所主张的那种宏大的崇高精神,把个体的生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充满烟火气息的世俗世界和享乐放荡的感性生活放到了较高位置。因此,晚明人士通过一种貌似不合正道、怪诞颠狂和生命扭曲的自放生活,放弃了外在宏大的政治追求,转向深层内在的心灵世界,从而在混浊黑暗的政治现实中保持了自我的内心自由和人格底线。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和叛逆反抗的精神,呈现出与西方颓废文化不同的现代性意义。晚明文学作为对晚明文士的日常生活的反映,展现了他们对另类替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的追求,呈现出一种间性化、怪诞化和精致化的审美特征。不过,与反思现代化、工业化和启蒙理性的西方颓废文化不同,晚明颓废文化的参照物是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它们通过规避儒家支配性文化的所要求的崇高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解构和颠覆了传统专制社会和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例如,由于不合乎传统之道而显得怪诞的审美风格,不仅挑战了儒家的“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道德化和崇高化的传统,而且解构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学传统,致使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的运行机制渐趋弱化,甚至达到失效的境地。难得可贵的是,妥著不仅在学理层面深入分析了晚明颓废文化的历史渊源、哲学根据、审美呈现、具体表现和文化影响,而且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学者情怀,精湛地分析了晚明颓废文化在当代学术语境中的现实意义。不过,妥著主要揭示了颓废文化的现代性意义和积极意义,在充分敞显其局限性方面似乎着力不多。一般而言,学术研究不能将对象脱域化,将其从历史文化语境中攫取出来,割裂它与黑暗腐败的政治生活的不可切分的密切联系。不过,探讨那种审美文化所表征的理念、所体现的价值和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在其他时空可以推广践行的可能性也是必要的。晚明颓废文化的文化理念,在现代语境下,似乎没有现实化和普遍化的可能。如李贽的童心说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就是漏洞百出的,人的本然原初的心灵是不存在的,人只有不断地经验、学习和碰撞,才会培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心灵情感世界。人只有不断地与大千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交往,才能突破想象界和象征界而进入实在界,才能融入真正的社会现实之中,成为真正的人。另外,晚明颓废文化的践行者大都是一些衣食无忧、毋须劳作和生活富裕的官宦人士,他们的精致化的生活方式(如饮茶品茗的精细生活)实际上是以广大民众处于赤贫生活和奴役状态为基础的,他们的纵情声色和自由放荡(如张岱的“好美婢,好娈童”)也是以其他人成为豢养的性玩偶为条件的。那种颓废文化中的一些残害自己身体的病态现象(如徐渭击破自己的头骨、利锥刺耳)似乎也不具有多少反抗意味。

妥著关于现代性的独特理解也富有启发意义。如前所述,颓废文化的出现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迅猛进程有关,是现代性问题在文学艺术上的集中呈现。因此,妥著把晚明颓废文化置于现代性问题的视域中来进行关照。不过,妥著并不迷信于西方的现代性理论,而是从学理上条分缕析,既论述了其合理性,又辩证地讨论了其“历史终结论”的局限性,认为还存在另一种替代线性史观的现代性。作者质疑了那种“挑战-回应”模式,断言中国的现代性并非由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碰撞而发生的,而是“本位文化自身内部因素重组的结果”,是内发的和原生性的。他认为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入侵未能中断中国文化传统,而是促使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的混沌状态就是中国现代性的初始特征。③妥著指出,在晚明时期,白银资本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士商互动蔚然风行,消费文化勃然兴起,奢华之风日渐盛行,支配思想文化场域的程朱理学逐渐衰落,关注个人心灵自由的边缘性的阳明心学日渐兴起,呈现了一种颓废文化景观,这说明中国的现代性已经出现了。不过,在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上,妥著并不赞同“中华性”论者的观点,认为不应该用“中国文化”、文化的古典化和现代性意识来超越现代性,也不能把文化自性与他者进行对立,更不能用文化民族主义来对抗西方的中心主义。④妥著也具有鲜明的理论立场,在后现代主义的反讽语境下,作者主张超越文明冲突论和中华性论者的思维模式,并“探寻中国自身现代性的意义”,以“和而不同”的理念,积极参与而不是抵制全球化的进程。在探寻中国自身的现代性上,妥建清教授的论述是很有说服力的,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克服现代性问题,即绕开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而发挥后发国家的优势,跨越卡夫丁大峡谷。我们应该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追求另一种超越资本主义、克服现代性问题的别现代性。这种别现代性不仅主张民主、自由和平等,而且要求理性服务于人的潜能与生命的充分发展,服务于丰富多彩与美好和谐的生活,要求科学技术服务于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荣辱与共和休戚相关的生态平衡的需求,还要求物质财富的积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共同自由和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对于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而言,应该力求创造出新的文化、新的人性和新的生命形式,其任务不仅要刺破在当下世界占据支配地位的各种消费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幻象,指出其幻觉性、虚假性和欺骗性,而且要塑造新的知识实践的机制,阐发走向共同体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其他人一道在共同行动中生产出不是关乎知识而是行动的真理。

妥著还有很多特点,如作者虽然是文艺学博士,接受得更多是注重理论思辨的学术训练,但难得可贵的是其古典文学的底子也非常扎实,这使得其专著的语言呈现出一种典雅隽永、简洁凝练和富有表现力的汉语风格。妥建清教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不论是西方理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论述问题时都能旁征博引,论证详赡。论述中的每一个术语都注重在词源和语义的演变上进行梳理和考证,力求做到中西印证,通过与前贤的对话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显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证充分,观点鲜明,时不时可以见到非常精彩的有启发性的观点。总之,妥建清教授的著作做到了会通中西之学,走出了文化的封闭圈,是中国学术界的新收获。

(作者系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

注释:

①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页。

②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81页。

③妥建清:《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5页。

④妥建清:《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8页

原标题:致力于中国气派学术话语创新研究的有益成果——评妥建清《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强东红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