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七句儒家经典入世:提出了一系列超越时代局限性的道德规范

句子大全 2023-10-09 06:18:01
相关推荐

1、

国德: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五代史·冯道传论》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荣辱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礼义廉耻关乎国运,故历代都极为重视。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德治礼序、崇德重礼,治国理政强调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则强调官员首先要正心修身,树立正确的廉耻观。

2、

学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求学务必力求广博,为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和吸收,而且要对所学详加甄别审察;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学问往往越辩越明;学习要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

3、

富德: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富民和教民是儒家民生思想的两个基本方面。儒家主张先富后教,先富民后富国,并提出了种种富民教民的具体措施,比如节用薄赋、使民以时、制民之产等。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平民宰相马周对唐太宗说:“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在百姓苦乐也。”“苦乐”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讲的幸福感受!今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已经引起高度关注,将近一千四百年前的马周能有这样的见识,让人感佩!

4、

士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士”为中国古代四民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布道者和捍卫者。传统社会对“士”的要求很高。《论语·泰伯》中的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的志向担当和克己精神远远高于常人,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议也。”“士”要具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的精神境界。

5、

民德:以从俗为善,以财货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荀子·儒效》

民德归厚是治国理政的追求目标。在荀子看来,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符合老百姓从众的惰性心理,以从俗为善、以财货为宝、以养生为第一追求,这就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德行。治国理政者一定要考虑,化礼为俗方能达到让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践行效果。如果深切理解老百姓这种千古不易的德行追求,化礼成俗、解其后顾之忧、成其养生之好,则平民百姓也会靡然向善。

6、

商德: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通其血脉也。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

商业,是维系国家活力的根本,商业来往,是疏通国家命脉的方法。因此,商人不但拥有财富增值之道,而且还掌握士农工商的命脉。商业活动的意义实在是太重大了!

7、

师德: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礼记·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求学者修明天道。黄宗羲认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正因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所以扬雄才说出“师之贵者,知大知也;小知之师,亦贱矣”这样的话来。

喜欢小编的可以关注一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