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诗圣杜甫悲凉的后半生(他早已用一句诗加以概括)

句子大全 2023-10-09 07:29:01
相关推荐

唐玄宗统治后期,整日与杨贵妃纵情享乐,“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朝廷大权先后落在李林甫和杨国忠手中。李、杨二人为保其位,屡起大狱。加之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在边防重地不断增加军镇,使得边镇节度使的兵力不断的扩大。而权相和拥有兵权的节度使矛盾也非常激烈。经历了开元盛世一派繁荣后的唐王朝,终于在公元755年爆发了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气运急转直下,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而已是中年的杜甫就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中年的思虑送走裘马轻狂青年郎。杜甫亲身经历了也亲眼看到战乱给当时的人民带去灾难、痛苦和摧毁。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战乱中走出来,用诗反映着战乱下人民的生活,以及它给人民带来的大灾难。他也因此过着居无定所,朝不保夕,半生漂泊的流浪生活。

青年时代,南北漫游,裘马轻狂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的后代,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的父亲杜闲先在兖州做司马,后为奉天县令。

杜甫的青年时代还处于盛唐时期。当时还是“官二代”的他,这期间,他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南北漫游生活,好不快活自在。他从19岁开始南下吴越,游姑苏、览虎丘,到鉴湖避暑,看剡溪的奇异风光,吴越之地他游玩了4年。25岁他北游齐赵,第一次游齐赵,面对五岳之首、拔地而起的泰山,他便写下了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30岁回到东都洛阳,在那里与杨氏成婚。 33岁在洛阳遇到自己的“偶像”李白,两人一起同游梁、宋,在这期间,二人又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三人一起豪饮畅吟,怀古感慨。次年,杜甫又北游齐鲁,与李白同游山东。

杜甫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回忆他早年的生活: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节选自(《壮游》)

齐赵两地,仍由我放荡,轻裘肥马,自由洒脱。阳光明媚的春日里,我登上当年赵王兴建的丛台上高声歌唱,寒冷萧瑟的冬日里,我打猎到当年齐景公狩过猎的青丘旁。我也曾到皂枥林、云雪冈呼鹰以逐兽。

杜甫青少年时期,凭借着有我富足的家境,衣食无忧,漫游南北,四处游览名山大川,名人古迹,饮酒写诗,广交朋友,过着“轻狂”的“裘马”的生活。

三次考试,三次失败

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的杜甫,从青年时代就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要想实现他这一抱负,只能走仕途之路,要走仕途之路,那就只能才加科举考试。可是,满腹才华的杜甫的考试之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杜甫一生参加过三次考试。公元735年,时年24岁的杜甫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落榜而终。不过,这对于当时年轻气盛的杜甫来说,这算不得什么,毕竟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和精力。

在落榜之后的次年,杜甫北游齐赵,写下了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虽然考试失利,但他并没有气馁。我们从他的这首诗里,依然看到他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以及雄心壮志。

公元747年,36岁的杜甫到长安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考试,只是这一次考试不是科举考试,是一次制考。唐玄宗下诏说,四海之内,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来参加考试。

这对已是中年的杜甫来说,无疑是一次展示自己,向仕途求官之路迈进的绝好机会,杜甫兴致勃勃地去了。

哪知杜甫这次又落榜了。宰相李林甫担心会有考进来的贤良人士斥责自己的奸佞行为,蓄意对前来考试的人进行刁难,例行公事的把诗、赋、论过了一遍,由此筛选下来,没有一个合格的人选,并向唐玄宗汇报,天下的英才都在朝廷里了,现在是“野无遗贤”。

对李林甫极度信任的唐玄宗竟相信了他的“鬼话”,而杜甫也白白的葬送了自己考试机会。

再次落榜之后的杜甫,向相识于长安的张垍寻求帮助。公元750年,深受唐玄宗喜欢的驸马爷张垍,在得知唐玄宗要征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章时,提前把消息告知了杜甫,唐玄宗看到了杜甫的“三大礼赋”,非常赏识杜甫的才华,给杜甫来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在集贤殿书院测试,只有杜甫一人考试。

然而,这次考试,杜甫只收到了八个字“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先放在档案室,等待录用。

第三次考试,杜甫又失败了。

“诗圣”的诞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安禄山的叛军抓走,送到陷落的长安。在这期间,杜甫目睹了长安一片肃杀零落的景象,内心百感交集,创作了千古名作《春望》,表达了他深深地爱国情怀。

杜甫身陷长安8个月的某天,潜逃了出来。他得知唐肃宗即位与灵武,便不顾艰险,前往凤翔行在。杜甫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抵达凤翔,唐肃宗被他冒死投奔的忠心所打动,立即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上任不久,杜甫因上疏救房琯与公元758年被贬谪为华州司功参军。他从长安出发去洛阳,去偃师探望弟弟再返回华州,返回途中,他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讲的是官吏在新安征兵,抓到一个孩子,杜甫看到瘦弱无依无靠的孩子,上前劝慰、鼓励。《石壕吏》讲的是杜甫夜宿石壕村,遇到官吏四处抓人,听到有人敲门,这家老头只好翻墙逃走,留下老太太开门应对。《潼关吏》讲的是自己经过潼关看到士兵们在辛苦地筑城固边,便于之进行了一番关于防守的对话,并告诫他们要吸取哥舒翰失败的经验教训。

“三别”分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婚别》讲的是新婚不久的妻子,送丈夫上前线的事。《无家别》讲的是从战场中被打散的战士回到家,不料战乱中,早已家破人亡。他准备下地干活,却又被官府抓走了。《垂老别》讲的是一对老人,家里的儿孙早已战死,这次老人也要被征到前线去,临行前和老伴告别的事情。

“三吏”通过“吏”来看当时的社会,“三别”通过“别”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的这时期的诗被称为“诗史”,也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

漂泊西南

公元759年,杜甫弃官逃难,拖家带口,从华州到秦州,从秦州到同谷,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了他漂泊西南的生活。而这一路上他和家人也是历尽千辛万苦,随时都可能会被冻死、饿死。

杜甫在成都受高适和严武的照顾,有了自己的草堂,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后来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叛,成都战乱,杜甫去了梓州、阆州小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成都。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到嘉州,到戎州,再到渝州,行至云安时,他病倒了,在云安短暂养病后,在第二年春末到达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在夔州过了近两年安定生活。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诗人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了大量的诗作,同时也关心着家国命运。

漂泊荆湘,客死他乡

杜甫在夔州小住的这段时间里,尽管日子过得安逸,但是他一天天也在老去,加上疾病缠身,漂泊、患病、衰老,无助的现实面前更激起了诗人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他在《九日五首》里写道: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诗人感叹自己遭受战乱、衰老多病,越是这样,越加剧他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公元768年,杜甫结束了自己近两年的夔州生活,乘舟出峡,想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乡。开始漂泊江陵、公安、岳阳、衡州、潭州。

公元770年,杜甫死在了从潭州到岳阳的途中的一条船上。漂泊流浪了多年的他,劳累、饥饿、疾病时时折磨着他,他终是没能够回到自己的故土,完成“不死会归秦”的心愿。

其实早在杜甫去世的前几年,他离开成都途径渝州、忠州一带时写过一首题为《旅夜书怀》的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乘着一叶小舟孤零零地立在滔滔江水中,看着垂在天际的星星,不远处宽阔的原野,还有那滚滚东流的江水,他置身其中,有感而发:自己这样多年的四处漂泊像什么呢?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吧。而这句诗来概括杜甫悲惨的后半生一点儿不为过。

回顾杜甫的一生无疑是悲惨的,他的悲惨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是脱不开关系的,但幸运的是面对自己命运的悲剧,他仍有厚重的家国情怀,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诗圣杜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