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代民间传说的话语权分析——以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为例

句子大全 2023-10-11 07:18:01
相关推荐

前言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这是刻于成都锦江边石碑上的一首童谣。在距离成都市50公里外的彭山市江口镇同样流传着一首类似的童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到成都府”。“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两首童谣在江口镇的东山顶上遥相呼应,两首同谣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所记载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是关于张献忠江山沉船,留下无尽财宝的传说。

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众多,与史学文献相比,民间传说的话语权在社会上并不被广泛关注,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打破了以往无视民间传说话语权的现象,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民间传说的语权上。

何为话语权

话语权并非是其字面上“说话的权力”之意。更多的指的是一种表达“话语”时的影响力,一般情况,话语权指的是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社会影响力,指其对社会的影响能力。

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散文叙事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常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形成一个关联性的文体合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呈现出三足鼎立之态,他们是一组关联性很强的文类概念。传说的特质介于神话和民间故事之间,有时兼具二者的特征。传说主要是指对某些特殊的人物、事件、习俗进行描述或解说的口传文本。

通常情况下,民间传说总是依附于特定的人或事而成为“有根之谈”,故事容易被人们所感知、相信。

民间传说的特点民间传说最基本的特点是“附着性”。它总是围绕着一两个“核”来展开,这个核就是它的中小内容,多数情况下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如秦皇汉武、工匠鲁班等人物传说,因其具有独特的专名且事迹相对固化,也易于使人信服。同时,相对固化的事迹也会对民间传说的故事性进行约束,民间传说的内容始终是无法跳出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结局。如中原地区流传着关于李世民兴兵夺天下的传说,无论在传说中他遭受了所少苦难,最后一定会逢凶化吉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真实性所对民间传说的限定。

传说的另一个特点是“信实性”,所谓“信实性”,指的是“可以相信为事实的特性”。也就是说,你可以完全相信民间传说所记载的内容为真,也可以表示愿意相信其为真。这是由人的主观概念决定的。

传说还具有“地方性”特质。像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女娲造人等,这些是所有人都关注并且知道的,对于它们的解说是神话,不是传说。传说更多的是关注接近人们实际生活所在区域的较为细微的现象或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说是某一民众集团对本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集体性认知和记忆,在传播过程中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民众对自身地方身份的认同。

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在成都地区流传了三百多年,经久不衰。20世纪90年代,当地的农民在岷江中捕鱼时曾捕到一些银锭。直到2005年,彭山县在修建岷江大桥下方的引水工程时,发现7锭带字的银锭。这让当地的人愈加相信一直流传的张献忠的江口沉银传说。

2010年,有人再次在河中发现银锭,由此而引发了万人下河淘宝。

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传说的核心人物张献忠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也到过成都。张献忠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据史料记载,张献忠起义后抢夺了许多钱财,但其财富的数目并没人知道。1646年,张献忠率领军队,沿江南下,在彭山江口附近遭到面朝将领杨展的攻击,张献忠被打败败,他所抢夺的财物都被沉于江底,但沉于何处无人知晓。

清康熙时,就已经有人关注到这一传说,并在彭山附近打捞沉船财物。据记载,乾隆末年四川总督派人前往江口打捞,获得金银万两和许多珠宝玉器。道光年间和咸丰年间均有人到四川进行实地勘察、设法捕捞。

民间传说话语权的普适群体

尽管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一直存在,但在被真正发现之前,这一传说的话语权在国内学者眼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或许也是他们学术研究严谨态度的一个表现。但从其流传的时间性来看,有关江口沉银的传说在成都地区的民众心里是可以信以为真的。这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他们生活中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一套话语。通过这套话语,该共同体内的所以民众,可以不断地展示自己的身份,建立各种社会关系,进而形成当时共享的知识和信仰体系,产生某种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民间传说随着时代的流传,内容不断更新,前代人更加民间传说所作出的行为选择会被当时的人记录传递下来。如张献忠江口沉船后,清朝康熙年间,曾在此打捞财宝,乾隆时期的四川总督派人前往江口打捞,获得了金银万两和许多珠宝。这些事件也跟随江口沉银的传说一起被流传下来,变成传说的一部分,进一步加深了江口沉银传说在当地民众的话语权权重。

另外,民间传说的流传,对于作为主体的地方民众来说,还与其在利益上有关联。我国在修建三峡大坝时,三峡地区有关于张飞的故事传说,并且张飞在当地民众心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类似于地区性的保护神的存在,还为其建造了庙宇,提供供奉。三峡大坝修建蓄水,张飞庙地理位置过于低矮,蓄水后势必会被水库淹没,政府在考虑当地民众的迁移问题时,不得不连着张飞庙一起搬迁。一方面是出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张飞庙与当地民众信仰上的联系,从而在民众心里产生一个利益上的关联。

张献忠的江口沉银,在当地民众看来就是一笔金额巨大的财富,从童谣的内容“谁人能识破,买到成都府”来看,在当地民众心中,这是能够关系到自己利益的传说记载,在传说被证实后,引发了万人下江淘宝就可以看出。

而民间传说的话语权更多地在当地民众群体中体现,地方民众也成为了民间传说话语权的普适群体。

携带话语权的民间传说的归属性之争

上面说到,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当地的民众进化为共同的信仰体系,产生某种集体一致的认同感。而带有话语权属性的民间传说,天然带有某方面的权力属性。一群人共享某一则传说时,并非是平均等额的享有。如地方名人传说中,与该名人的关系远近就会带来身份上的差异。若是该名人的亲属后裔,一定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如果这位名人能够带来利益,那么凭借这些身份所获得的利益也会比比人更多。这主要是存在于民间传说主体内部之间的争夺情况,对于主体以外的人来说,一般不会在传说上发生与利益关系。假如你非要对一个民间传说的主体民众说,该故事或该任务是发生在其他地方的,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会有被伤害的感觉而与你争吵。近年来,社会中常出现抢夺同一名人的事件,他充分体现了携带话语权的民间传说的归属性问题之争。

结语

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体裁,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从古代一直到即今天,民间传说都是纯在这自身的话语权的,尽管话语权这一概念在近代才被提出。

当民间传说被视为一套交流话语时,那么传说或许可与被视为是叙事体民间文学中最早发生的文体,它的历史无比悠长。但是,它又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代表性的民间传说,而一个广为流传的主题传说,有会带上不同的时代烙印。即便是在都市化的现代社会中,传说依然层出不穷。

民间传说与神话、和民间故事关联性,往往容易让人们忽视掉民间传说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让民间传说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话语权重新被关注。

带有时代烙印的民间传说,更是研究民间文化和习俗的佐证。有时还会成为某一习俗研究的切入点,如端午节这一节日与屈原的传说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甚至以此为着眼点对民众进行思想文化教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