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国军小队化妆成解放军搜集情报 老乡一句话(连长带头离开了部队)

句子大全 2023-10-11 07:51:01
相关推荐

前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战火摧残的华夏大地再次陷入了内战的硝烟。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国民党新编第6军的一位连长,带着三十多名精英队员,化妆成解放军,深入解放区,欲摸清锦州一带的布防情况。

结局却让人出乎意料!这支精挑细选出来的侦察小队,虽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回来后不久,就全部离开了国军部队,有的从此杳无音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去了哪里?后来怎么样了?

这支小队的消失,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带队的那名上尉连长:王培之,所以,事情还得从他说起!

弃笔从戎

王培之出生于1922年,家住溧阳乡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王培之还在溧阳中学读书,他天资聪慧,又刻苦好学,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的好评,此时的王培之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做个老师,再回来教书育人。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由此,拉开了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全国人民掀起了一股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潮。

年仅15岁的王培之虽然还未成年,但已经懂得这是一场由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爱国之心爆棚的王培之果断放弃了学业,联系了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了南京高淳,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正在招兵,号召大家保家卫国。

随后,王培之和他的同学们被送进了江西的一所战干团学习了三年,直到1940年的时候,王培之才正式地进入了黄埔军校十七期步兵科学习。

在军校里,王培之又度过了非常艰苦的两年半。1943年春天的时候,王培之从军校毕业,被分到了忠义救国军第5团1营3连,担任了少尉排长一职。

说起王培之接任的这个排,与我们今天提到的那支在解放战争中,消失的国军小队有很大关系,因为那支小队的很多人都是来自这个排。

这是一个当时只有二十多人的排,王培之来的时候,是由一名四川籍的班长临时负责工作,因为排长和副排长在不久前都战死了。其他的战士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在一起战斗也很久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很是深厚。

对于王培之这个“空降”的排长,大家开始并不是十分的待见,王培之当时只有21岁,年龄在这里算是小的,又是刚从军校里出来的“生瓜蛋子”,而大家都已经在战场上经历过无数次生死,不买他的账,自然也说的过去。

往事

如果说喝酒能拉近兄弟间的感情,那战友之间增加感情最快的方式,那绝对是战斗。王培之和他的兄弟们,就是通过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一天,王培之带着全排正在山头巡逻,突然发现山下的一座小草屋旁,居然有十几个鬼子正在原地休息。发现敌情后,王培之立刻命令队伍隐蔽,悄悄地观察了起来。

很快王培之就决定,打一波!随着一声开火的命令,枪声四起,草屋旁边瞬间倒下四五个鬼子,其余的鬼子赶紧翻滚到了一旁的树后,岩石下。

鬼子这么好打吗?王培之感觉事情不对,正奇怪时,突然看到不远处正有100多名鬼子向这边跑来,原来附近还有其他鬼子,同一时间,茅草屋旁的鬼子也架好了小钢炮、机关枪,火力瞬间倾泻了过来。

战场局势的改变,王培之不得不下令撤退,但鬼子不干了,在后面死死地咬住不放,边追边打。撤退的过程中王培之胳膊中弹,由于失血过多,他感到胸口燥热,浑身无力,于是他对四川班长说道:“你带大家先走,我跑不动了,我留下来阻击敌人......”

四川班长想开口说什么,王培之强硬地喊道:“快走!这是命令!”

王培之等大家走后,总算松了口气,查看了一下手枪里的子弹,又摸了摸腰间的两颗手榴弹,心里下定决定,能打几个打几个,打完子弹就拉手榴弹和鬼子同归于尽。

就在王培之快陷入绝境时,在路边发现了一间草房,草房里的中年男子听到动静后走了出来,看到受伤的王培之,知道他是打鬼子抗日的部队,于是赶紧跑了过来。

王培之急忙说道:“鬼子在后面追我,估计很快就追上来了,你赶紧离开这里!”

中年男子却说:“没事,你跟我来,草房后面不远处有一个小山洞,藏个把人不是问题。”就在王培之和他去山洞的时候,四川班长提着一把机枪跑了回来,原来他不放心王培之一个人,所以找了个地方将队伍隐藏好,自己又跑了回来!

3人来到草房后50米处,中年男子扒开一堆茅草,漏出了一个小洞口,将王培之和四川班长安置了进去,然后又盖上了茅草。

刚藏好人,还没走多远,鬼子就赶了过来,看到中年男子后,鬼子对他审问了起来:“看到中国军队没有?”

“看到了,往西边跑了!”中年男子故意说了个反方向。

“你的,撒谎,欺骗皇军死啦死啦的!”说着,鬼子狠狠地抽了中年男子几个耳光。

藏在洞里的王培之听着清脆的耳光声,心里一阵难受,很不是滋味。

中年男子一脸委屈地对鬼子说道:“真的,我没有骗你们,他们真的往西边跑了。”

鬼子见他说得如此诚恳,便没有再多纠结,信了他的话,朝着西边继续追去。

过了十几分钟后,中年男子扒开茅草,将王培之二人接了出来,并给他们煮了一些山芋吃,在给王培之包扎伤口的时候,四川班长将排里的战士也接了过来,大家吃完以后,正准备离开。

中年男子又问道:“你们准备去哪里?”

“向东,回团部。”王培之回答。

中年男子却告诉他:“东边不能去了,昨天那里打了一仗,你们的人全撤了,现在那里都是鬼子汉奸。”

原来鬼子袭击团部后,派出了很多小股部队出来清剿,怪不得王培之他们会遭遇这波鬼子。如果再回到东边,那后果可就不敢想了,王培之倒吸了一口凉气。

中年男子继续说道:“你们团部转移到南边去了,我认识一条小路,我送你们去。”

在中年男子的带领下,大家顺利地回到了团部,当王培之向团长汇报完情况,再出来寻找那名中年男子时,人已经走远。

许多年后,王培之一直念叨着:“那个老乡真好,他不仅救了我,还救了我们整个排的弟兄,可惜最后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我一生的遗憾,一想起来,我这心里就不是滋味。”

顿悟

抗战胜利后,王培之从原部队带着十几个兄弟,来到了廖耀湘的新编第六军,担任了一名少尉连长。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该军被编入第九兵团,增援锦州。

一天,王培接到一条特别的命令,挑选出三十多名精英队员,化装成解放军,进入解放区,摸清解放军的布防情况。

王培之接下了命令,带着他三十多名兄弟们出发了,这支小分队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天亮时,已经进入到了解放区的腹地。他们没有走大路,选择了小路,又走了好久,来到了一个小村庄。

村口的一位大爷看到王培之一行人穿着解放军的衣服,以为是解放军的部队,赶忙跑上前来,拉着王培之的手就往自己家走,回到家里招呼着老伴烧火做饭。

老伴应了一声,就下了地窖。王培之看到锅里都是野菜,就问:“你们平时怎么就吃这个?”

大爷说:“有米,但是米都在地窖里藏着,你们打老蒋辛苦,这些得留给你们吃。”

一句话说得王培之心里很不是滋味。

大爷继续说道:“我以前在城里也有房子,有铺子,抗战胜利了,本想着能安稳过日子了,却来了一大批‘接收员’,硬说我是汉奸,要清算我,没收了我所有的财产,我开口要,他们却告诉我,再要就把我抓起来,以汉奸的罪名枪毙我......”

谈话间,饭也做好了,大娘把饭端上来后,站在一旁开心的看着,大爷摸着泪水把碗往前一推,哽咽着说:“赶紧吃吧,孩子,你们一定要胜利,要是让老蒋坐了天下,我们老百姓可就没指望了......”

看着眼前热气腾腾的大米饭,王培之却怎么也吃不下,他心里既震惊,又羞愧,和他一起的兄弟们,一个个都面面相觑,尴尬的不知说什么好。

“吃吧,都吃吧,别辜负了老人家的一片心意。”王培之说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王培之带着这支小队,在解放区接触了很多当地的百姓,听到的几乎都是国民党如何的腐败,共产党如何的一心为老百信做事,他还听到了许多关于解放军军官清正廉洁的一个个小故事......

回来的路上,王培之想起了抗战期间,那个曾经救过自己的中年男子,老百姓肯冒着生命危险救自己,把自己当亲人的对待,是因为当年打鬼子,保家卫国为人民。

而如今,穿上了解放军的衣服,才能重新感受到老百姓对自己的温暖,王培之心中十分难受,他想起自己当年参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保卫国家,为了人民能过上安稳日子吗?

回到部队后,王培之交付了任务,得到了上级的夸奖。但是几天里,王培之脑海里想的,全是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挥之不去,让他寝食难安。

几天后,王培之又经历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在战斗中,他看到一个阵地上,十几名受伤的解放军的战士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与冲上去的国军同归于尽。

王培之顿时想起了自己当年受伤时,也曾准备拉响手榴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他自言自语道:“这是一支有信仰的部队......”

王培之心中的那座神像彻底坍塌了,他召集起跟随他多年的兄弟们,私下开了个会。开门见山的说道:“内战不该打。”随后他讲述了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最后说道:“这场战争,我们赢不了,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民心......”

在王培之的劝说下,之前和他一起进入解放区侦察的那三十多人,以及他手下的一些亲信,全部悄悄地离开了部队,有的回老家做了农民,有的跑去参加了解放军......

而王培之选择了回乡务农,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个老百姓。果不其然,一年以后,解放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还乡

回到村里后,王培之从来没提及自己以前在部队的事情,也很少说话,但和村民们相处的十分融洽,因为他总是帮助别人,有时邻居来借东西,王培之宁可自己不用,也要借给人家。渐渐地,王培之成了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60年代初的时候,乡里的粮库建在了王培之家附近,乡里的干部对王培之说道:“要是看到有人偷粮食,要及时报告。”

这事还真让王培之碰上了,一天晚上,王培之的儿子王建元在外面玩耍,突然跑回家里,对王培之说道:“有两个邻居偷粮食!”

“知道了,这话别在外面说!”王培之立刻嘱咐道。

第二天,王培之带着儿子来到了那两个偷粮食的邻居家看了看,第一家住在村北,家里只有一个老奶奶躺在床上,偷粮食的是她的儿子,正好出去干活去了。王培之从老奶奶的口中了解到,她家已经断粮两个星期了,每天靠着儿子在外面挖点野菜回来充饥......

王建元带着王培之来到第二户偷粮食的邻居家时,王培之看着眼前三十多岁的少妇,带着两个孩子,正一脸惊恐的看着他,两个孩子饿的面黄肌瘦,不成人样,王培之心酸的说道:“没什么事,我和建元刚好路过,顺便过来看看......”

回到家后,王培之首先对儿子说道:“他们偷粮的事情,不许和别人说!特殊年代,人难免会做错点事,如果我们去告发了。对方会终身背上一个耻辱的烙印,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悲剧。”

然后又装了两袋粮食,让儿子给他们两家送过去。后来王建元回忆起此事时,略有委屈的说道:“那时我家也不宽裕,一天只能吃两顿。”

没过多久,乡里发现少了粮食,找王培之调查取证时,王培之回道:“是几只黄鼠狼爬进了粮库。”果然,王培之带着他们在粮库周围,找到了黄鼠狼的脚印,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也正是因为王培之多年来在村里没少帮助大家,平时为人和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一次又一次地躲过了各种批斗,因为即使村里有人知道他过去是国军的排长,也没人举报过他。

王培之的晚年过得十分温暖,当他的事迹渐渐地传开后,也陆陆续续有人前来探望,他虽然生病在床,但一见有人来,他的精神立刻就上来了,脸上溢满了喜悦之情。

晚年王培之

当有人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没有?

王培之老人激动的说:“希望国家早日统一,我想活到两岸统一的那一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