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在《红楼梦》中(钗黛的诗词是不是她们语言表现的另一种形式)

句子大全 2023-10-12 02:10:01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第七十回,“曾经离丧,作此哀音”是贾宝玉评论林黛玉的诗《桃花行》时说的,虽然仅仅是作为解释林黛玉诗中悲音哀调产生的原因而出现于《红楼梦》中,却具有普遍意义。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曹雪芹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深刻认识的一种见解:人的性格,人的性格化语言,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这是“曾经离丧,作此哀音”的合乎逻辑的推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红楼梦》中,人物的诗词是人物语言表现的另一种形式,这八个字适应于林黛玉的诗词,也适应于她的语言,她的性格。适应于林黛玉,自然也适应于薛宝钗,适应于《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

林黛玉为什么多愁善感,泪常不干?为什么她的诗中多悲音哀调,语言中也多悲音哀调?还不是因为她“曾经离丧”。这四个字是林黛玉身世、处境的精练概括。她父母双亡,又没有亲叔叔、亲兄弟姐妹,一个人孤苦伶,无依无靠,只得离乡背井,千里迢迢来到外祖母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悲惨遭遇,才形成她好哭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她语言中的悲音哀调。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除了这个客观的原因外,还有主观上的原因。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以后,本来可以采取一个适应客观环境的和顺态度,像薛宝钗一样,做到“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然而,她却“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愿意像薛宝钗那样去迎合上辈的心理,以取得他们的欢心。因而愈来愈陷入孤独的境地。第三回,刚到荣国府时,她本来曾经向自己提出要求:“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但是,她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设想,对所处的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反而更加敏感,受不得半点委曲,生怕别人瞧不起,因而往往出语尖刻,得罪了很多人。林黛玉绝顶聪明,口才出众,却也从不愿意象王熙风那样巧言令色,谄上媚下,以取得上下的宠信。她不愿意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而以孤芳自赏,洁身自爱,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反抗着世俗社会对她的迫害。

她对环境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因而遭到封建社会的忌刻,这是势所必然的。她主观上的反封建的态度,影响着与别人的关系,自然又影响着客观环境;而别人对她的态度,又促使她悲观情绪和反抗精神的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反抗的悲剧性格和她语言中的悲音哀调以及尖刻等特色。至于薛宝钗,她的性格和语言特色的形成自然也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客观方面的原因;第四回,作者在薛宝钗出场前就有过说明: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因此,薛蟠入京,目的之一就是要“送妹待选”,准备做宫廷女官的。说明薛宝钗是经过了一番严格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熏陶和训练的。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自然也有主观上的原因。这一点,第四十二回,薛宝钗教训林黛玉时也反映出来了:“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戴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薛宝钗的话,说明她也有一个违背父兄教育的时候,如果继续下去的话,也有可能走上反抗的道路。但是,大人们“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经过一番严格的封建教育,便很快地采取了归顺的态度,心甘情愿地充当封建阶级的标准淑女,变得循规蹈矩了。这说明,在人物思想性格以及语言特点的形成过程中,客观原因固然是起决定作用的,但不是唯一的。因此,决不能忽视主观上的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条件,为什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人物性格。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性格、不同的性格化的语言,也应如是理解。

薛宝钗既归顺了封建统治阶级,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向上爬的思想。第七十回,她填的咏柳絮的《临江仙》词中两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就是很好的写照。不能选入官廷,只好求其次。虽然她的口齿不及王熙风,不会笑谈凑趣,但她善于揣摸长辈的心理,能一本正经地迎合。她的片言只语,也能说到贾母、王夫人的心坎上去,获得了她们的宠爱心许,终于爬上了贾府宝二奶奶的位置。只是得不到贾宝玉的爱,如第五回中《终身误》所说的,“吸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曹雪芹遵循着存在决定意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的客观规律来塑造典型性格,刻画人物语言。虽然他还不可能自觉地掌握这一规律,然而却由于他忠实于生活真实,忠实于艺术真实,因而达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使他的创作符合于生活的规律,反映了生活的规律。这一点,语言塑造中也体现出来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