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头饰文化(头饰语言文化)

句子大全 2023-10-12 05:52:01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今天说说头饰语言,大哲学家卡西尔曾经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诚然,当人类狂妄地不容分说地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天之骄子时,他不仅凭其与其他动物相异的身体外部器官等生物性符号,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还以动物没有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对自身加以装点打扮,创造自己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体系,如果针对头部各种器官,通过语言加以表现,那一定会使人惊叹一好一个神秘的头饰语言符号系统。

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论及头饰语言及符号,还得先看看头饰语言形成的基础一与头饰 相关的符号。在汉语中,与头饰相关的字词有:头、发、巾、帕、冠等。“头”本为人的顶部器官,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常与其他词相配合,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头衣” 、“头角”、“头面”、“首衣”、“首服”、首饰等。与“发"相关的词语则更为丰富。如髡凿、髭、鬓松、翡松、翡髻、髯掣鬓髫等词语都有毛发散垂零乱不整之意;髡鬓鬓髲等则有黑发稠美、发髻美好之意;庆、发世髫髻则有假发、假鬓之意;髡髡首髡钳则有剃去头发、光头之意;髡髦、髦、髫爨则多指幼儿发式中下垂的头发;量帼,专指妇人丧冠,量则为妇人的丧髻,以麻发合结日量。

又与巾、帕、冠、帽四字相关的巾子、巾卷、巾冠、巾帻等常为头巾、帽子之意;帕首、帕头则为束发、裹头的巾帻;冠珊、冠玉、冠子多与帽子及帽上的佩玉相连。巾帼,则专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如上诸种与头饰中的“头”、“发”、“巾”、“冠”致为紧密的词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和各种历史典籍中,常被用作某一种特殊头饰的代名词而出现,长期使用与交流,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头饰语言。

如古代富家女仆称为Y头,如今长辈对女性小辈的亲昵称呼也叫“Y头”。这里的“Y头”,古代是指女孩头上梳的两个像“Y"的发髻,后来用来代称小女孩。现代人戏称俊美肤白的男士为傅粉何郎,此中的何郎,即三国时魏人何晏,字平叔。其人丰姿美仪,面色白暂。魏明帝疑其傅粉于面,于夏日以热汤面与宴食,汗出,乃以朱衣拭面,色转皎然。又譬如,古人不同的官位,其头上的官帽和饰物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冠帽常是官员的代名词。明代以纱帽红冠指代官员,清代以顶戴花翎象征官位权利,升官被喻为“染红顶子”,革去“功名顶戴”则为罢官。如果官员主动弃官归隐,古代称之为“抽簪”、“挂冠”、“角巾私第" ,其义自明。

如今的官员主动退隐的少了,但某人被罢官免职,我们则不免要说他是丢了乌纱帽。当然,语言通常要借助符号来表达一定的内容。头饰语言在最为直接和具体的表达过程中,也常常需要借助于头部各种器官如眼睛、耳朵、眉毛、鼻子、嘴唇在传达人类厌恶、愤怒、恐惧、悲伤、高兴、惊奇、羞耻、感兴趣等诸多面部表情时所形成有趣的面部符号,来表达更加充实和完美的内容。如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中常见的怒发冲冠、白头偕老、头面人物、发冢、鬓乱钗斜(妇女装饰不整貌)、冠盖相望冠山戴粒、耳鬓斯磨、巾帼不让须眉、冠冕堂皇、充耳不闻、结发夫妻、被发缨冠、狗尾续貂等就是非常有特色的与头饰相关联的成语或俗语。

这里,为了使大家对这些成语或俗语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对巾帼不让须眉冠冕堂皇、充耳不闻、结发夫妻、被发缨冠、狗尾续貂等成语稍加解释。巾帼不让须眉,在中国古代由男人主导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性,如王昭君出塞,一代女文豪班昭,花木兰替父从军,洗夫人威振南疆,荀灌娘单骑闯重围,梁红玉击鼓抗金,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女英雄王聪儿的故事,以及当今的“女强人”所导演的一幕幕成功的事例,都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那么,在现代汉语中,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是如何来的,古代的巾帼和须眉又有什么确指呢?在汉代妇女首饰物中,有一种用金属做框架,外裱黑色缯帛的假髻,史称“巾帼”。巾帼外形和发髻很相似,使用时只需直接戴在头上,并在左右各插-枝长簪,便成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于是属于妇女专用,故引申为妇女的代称。古人对颜面上的胡须,有着比较细微的区分,在他们的词典里,上唇的胡须叫“髭”,两颊上的胡须谓“髯”,下巴上的胡须才称之为“须"。

古人以长须为美,品男子之貌像,以须取人,兼及于德。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和名流儒士,大都长髯飘拂,气象清朗。如《后汉书》记历史人物光武帝是“美须眉" ,东平王是“为人美须髯”,赵壹是“美须豪眉”。至于三国时的猛张飞更是满脸胡须,关羽则有“美髯公”之美名。在古人的审美观中,如果无须则认为是不美的。有这样一则故事, 说的是孔子的门生子思出使齐国,因他天生无须,齐王欲羞辱他,指着自己的“美须眉”男宠对子思说:“假如人的相貌可以调换的话,我愿意把她的须眉换在你的脸上。”子思答日:“我并不愿意你这样做。人的贤圣,在德不在貌。我天生无须眉,但普天下的王侯,并不因此减轻对我的尊重。我只患自己的品德不昭美于天下,而从不留意自己的须眉毛发丰茂与否。”又汉初重臣张良,亦是无须,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不能免俗,讥讽他“观其像如妇人女子”。这两则事例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古代男性审美观以蓄须为美,无须为丑。

参考资料《民族文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