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理型语文教师备课福利」|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一)

句子大全 2023-10-13 06:35:01
相关推荐

「来源: |理科思想学语文 ID:juxiang2003」

名师教案: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一)

必修一第五单元优秀教案(一)

第五单元教学设想

单元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并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书中的重要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教学难点理解书中的重要概念。

教学方法默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六课时。

1.学习任务一,导读原著,共1课时。

2.学习任务二,批读原著,共2课时。

3.学习任务三,精读篇章,共2课时。

4.学习任务四,篇章研读,共1课时。

5.学习任务五:阅读检测、了解成效。

学习任务一:导读原著,制定计划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三步阅读法。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土中国》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乡土中国》。

二、了解原著作者

1.本书的作者为费孝通,请通过资料搜集,制作一张费孝通知识积累卡片。

方法指导:要求列出作者基本信息、简要生平和学生成就。

2.把握概要:通过略读阅读请简要说说《乡土中国》是一部怎样的书?也可以画出本书的架构的思维导图。

三、介绍阅读方法

第一步:略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

第二步:精读。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研读。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展示。

四、制定阅读计划

通读原著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老师列出的任务清单指导下制定出个人阅读计划表。

任务清单:

附:板书设计

学习任务二:批读原著,学会质疑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批注,把握思路,预备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自主批读,展示批注。

教学方法默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一、了解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二、实践批读

1.通读原著,圈点概念:圈点勾画出各篇的核心概念,结合原文学习解析核心概念。

例如,在阅读《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部分,指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成书背景、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之外,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这是对学术类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术研究的本质精神,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高效率的阅读。要仔细理解作者在叙述成书的经历,费孝通反复强调“在具体社会里提炼出概念,再用概念去了解中国的具体社会”,我们可以概括费老社会学分析法的特点。

2.勾画观点,建构联系:勾画出整个篇章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理解具体含义,最后用思维导图表达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1)勾画核心概念、重要观点。

①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②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③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④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⑤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商务印书馆

(2)画出全书的思维导图。

这本书有一个核心概念: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因此,作者在第一章立下了论题的核心,即“村落”这一特殊的乡土社会的形态。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之所以要用两章来分析,是因为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人、空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二是人、时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以上是对村落乡土社会基本特征的简单分析,然后再用思维导图表现出思考的内容。

3.边读边画,学会质疑:边读边思考,学会在批阅原著,着力于文章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主要材料、论证方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对不理解的句段篇章做出标记,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阅读发现。

《乡土中国》阅读记录表:

三、总结批读

批读重在过程,我们无法在短短一节课就把所有概念理解得透彻精确。但经过批读,我们可以:

1.更全面、细致、准确地理解文章;

2.为“精读”做准备;

3.让“研读”有依据。

希望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批读方法,扩充自己的批读成果,让灵活自如的批注、以意逆志的探幽、无所不在的妙语、细大不捐的推敲,与作品相映成辉地结合。

学习任务三:精读篇章,全面理解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概念,延伸讨论,读后感悟。

教学方法默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小序:读懂论著的重要方法是精读,有目的、分层次对篇章进行精读,在阅读中进行概念的理解、观点含义的把握,同时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行文思路的梳理。

一、通读全篇、理解重要概念

1.阅读1—3章,以《乡土本色》一章为例,学习给乡土本色下定义。

(1)明确下定义的基本原则。

下定义是语用题的一种常见类型,它主要考查两种能力:一是信息分析、鉴别、筛选、整合的能力,二是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下定义必须以单句的形式呈现;定义所包含的必须是也只能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单句形式呈现的定义,除“主干句”外,其余能体现本质属性的材料都要改造成修饰成分,如定语或状语。定义不能循环,就是说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下定义明确概念的目的。

(2)圈点重要概念(以“乡土本色”为例)。

我们通过阅读可知本章节是全书的总论,所以对于乡土本色的概念就必须充分理解。那么,对于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遍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文本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中国社会是富于地方性的——乡村里的人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在空间上不流动,因而(不同区域之间)人和人在排列关系上看起来是孤立和隔膜的,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而乡土中的人,生活的环境是“熟悉”的,所处的社会是熟人社会。

2.学生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概念内涵。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师生讨论并总结如下:

理解概念首先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然后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再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最后还应该采用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等。例如: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论点句)

“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引用材料)

此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对比概念)

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代社会”。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演绎佐证)

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特征。而前3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阐述仅仅只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3.阅读4—8章理解“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等概念。

4.阅读9—11章理解“横暴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

二、运用理解,解析现象

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1)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2)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的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补充:土地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传统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每次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他都要询问当地的地方性神仙土地爷,土地爷的广泛分布,不正是证明了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么?试想如果我们也像游牧民族一样追逐水草而居,那么土地公公又怎么能了解本地家家户户甚至是本地神灵鬼怪的故事呢?

2.画出并展示家庭关系图:

(1)用画图的形式把你所有知道的亲戚画出来,表现你们的相互的亲疏关系。

(2)中国常用家庭关系称谓图表。

(3)补充:对比英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

称谓的简单或是复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格局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理解不同。而我们中国家庭的关系格局在《乡土中国》中是这样阐释: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类推,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三、布置任务,明确方向

1.阅读内容:阅读4—8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活动一: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看看4—8章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2021年北京高考作文备考必备资料

(点击所选字体即可打开内容)

【2021年北京高考作文终结预测与解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