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歌妓随口说出的一句话 被苏轼写进词中(遂成千古名句)

句子大全 2023-10-16 03:10:01
相关推荐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即“乌台”)狱受审。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使苏轼险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到了三十多人,其中就有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被贬谪到了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年)王巩北归,路过黄州时与苏轼相见,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为感触,当即写一词赞美柔奴。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大意是: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这首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诗人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描绘她天生丽质、晶莹俊秀,才艺高超,胸襟广博。词的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最后以问答的形式,引出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句令苏轼深有感触、教无数人心有戚戚的话。对于苏轼,无论怎样豁达乐观,经过“乌台诗案”的打击,蛰居黄州四年,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也不免内心失落,彷徨不安。而此时柔奴的一句话,却犹如醍醐灌顶,令他顿开茅塞。一个普通女子尚且能够随缘自适,自己又何尝不能。当然,这个表达并非苏轼原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别》中就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说法,《种桃杏》中也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虽然苏轼的这句词,受到了白诗的启发,但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苏轼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触动很多现代人心灵的一句话。当今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镇到大都市,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理想,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到异地打拼,并在异地安家落户。可是,又有多少人始终过不了心理这一关,难有心理上的认同。为什么,内心不安!身在异地受人排斥,家有父母难以供养,乡土情结难忘故土……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如何理解‘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问答”,有一个观点认为:灵魂自由的地方才是家,而灵魂自由源于内心的安全感。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想,内心是否安全取决于是否存在后顾之忧,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像一首现代诗中所说的:“离开了故乡,便处处作了故乡。”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从原词来看,“此心安处是吾乡”应该还包括心灵上的安定,即问心无愧。柔奴是一个歌妓,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而在其主人落难之际,却能够追随主人。她若不离,主人自然会对她不弃。她既问心无愧,又不用担心遭到遗弃,而环境的艰苦、生活的艰辛都是可以克服的,所以她说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满含哲理的话。同样,苏轼也是问心无愧的,黄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不再有性命之忧。柔奴能够在岭南蛮荒之地安居,他又有什么理由在黄州不感到满足呢?所以,对苏轼而言,“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但是,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如苏轼一般旷达与乐观,又有谁能够发自内心地喊出“此心安处是吾乡”!朋友,你对这句话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