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为何“好人无好报 祸害遗千年”(这三句话 让你心开意解)

句子大全 2023-10-19 02:45:01
相关推荐

许多初入佛门的善信,都能对“因果”生起信心,深知善恶有报的道理。但是,当我们发现身边的“好人”,甚至努力积德培福的善人,仍然会遭遇种种挫折和不幸,乃至人生坎坷之时,我们又不禁会对佛法产生怀疑。既然“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那么为何会有好人无好报,祸害遗千年的情况发生呢?

实际上,出自《涅槃经》的“善恶有报”,其后还有两句经文,用以说明佛门中所讲的因果,并非机械的因果论,而是包含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果报”。一旦众生造作身口意三业,只要机缘成熟,果报就会现前。下面三句话,会解开你对“好人无好报,祸害遗千年”的疑惑。

其一,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众生周遭的境遇,不管是欢乐还是苦痛,都是由业力感召而来。自种善因,自得善果;自种恶因,自得恶果。善恶与福祸之间,不存在任何“主宰”,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

试想,假如诸佛如来真的能够“赐予”众生祸福,那为何不干脆让恶人一心向善,乃至令善人当下就成佛呢?所以,古德告诫世人:“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也就是说,善人遭恶报,可能是因为过去业障未消,而恶人得善果,也可能是过去善因现前得报。毕竟,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凡夫与佛的区别,就在迷与悟之间。无始以来,善人未必不曾造恶,而恶人也未必不曾行善。只有诸佛能了知过去无量劫以来的因果,我们凡夫却常因短视,于困境、逆缘中抱怨世事不公。

其二,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这两句经文,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释迦牟尼佛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贤不可毁,祸必灭己。”此段经文,恰巧可以答复众生对“善恶有报”是否存在的疑惑。

过去,释迦牟尼佛住世之时,有一位婆罗门对佛陀满怀怨言,于是来到竹林精舍,对着佛陀破口大骂。但是佛陀并不为所动,婆罗门见佛不应答,心中也有些气馁,于是停止了污言秽语。佛陀对他说:“修行者,假如你送礼物给别人,而他没有接纳,那么礼物归谁呢?”婆罗门回答:“当然是归送礼者。”佛陀又对他说:“那么,我也不接受你的言辞侮辱。”

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若人为恶,就为将来种下恶因,机缘成熟时必定得报,因果不爽,唯人自欺。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是自己的因果,我们无法去左右他人。但是心中不因此而憎恨,却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因为这是他人的因果,更是自己的修行。佛在《四十二章经》中开示:“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意思是说,善人被恶人扰乱,自己内心无嗔恚、责怪之意,那么恶人必自受其扰。

其三,随缘消业,莫造新殃。

行善却遭恶报,难道一定是坏事吗?其实也不尽然,譬如《金刚经》中说:“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所周知,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可谓无量无边,能做此等功德之人,为何会受他人轻贱呢?佛告诉世人,这是其旧业得以消除的表现。同样的道理,平日做好事却被人误解,被“小人”坑害,其实也是在随缘消业。常言道“吃亏是福”,背后也蕴藏着这层含义。

再者,作恶却得福报,难道一定就是好事吗?答案也是不尽然。祖师云:“三两福报一两金。”通过旁门左道,乃至用算计他人的方式谋私利,眼前看似得了便宜,但是自己也损福报、断善缘。害人终害己,就如同经文中所说,仰面朝空中吐口水,最终会落到自己脸上,得不偿失。

人生如同行路,有时顺境、逆境的转化,可能就在须臾之间。眼前的诸多境界,譬如坏人暂时风光,而好人却处处碰壁,可能都是转瞬即逝的景色而已。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当我们以佛法的智慧来审视世间,心境会更加开阔,也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