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人讲“变古乱常 不死则亡”(啥意思 这句话充满教育意义)

句子大全 2023-10-19 04:06:01
相关推荐

俗语、民谚,从来不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它诞生于文明进程中的各个阶段,反映了广大普通老百姓面对生活琐事时诞生的感悟与看法,对于今人研究古代民俗传统有着极大帮助。

“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诞生于先秦之前的古老民间俗语,最早见于《史记晁错列传》: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意思是:晁错在当家令的时候,屡次觐言,却不被采用。后来掌握权柄,变更了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也不急着挽救这场危机,却想着公报私仇,反而因此惨遭斩首身亡。常言道:变更古法,混乱常理,不死则亡。大概指的就是这类人吧。

先不说晁错这么做对不对,只说太史公所引用的这句俗语“变古乱常,不死则亡”,时至今日依然拥有生命力,这句话充满教育意义,又该作何解释呢?

“变古乱常”,皆是悲剧

古人很忌讳“变”这个字,认为改变古制,便是大逆不道,与天作对。只说古代变法者,历来下场不太好就是证据。

历史书上学到的最有名的一位变法者,便是商鞅。商鞅作为卫国王族,为了远大的理想,硬生生跑到秦国,去帮助这个偏远的国家变法图强,携弱势变强势,历来让人敬佩。

想来,当意气风发的商鞅,看着秦国在自己的手中越变越强,颇有君临天下之势时,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有多么凄惨的下场。

据史书记载,商鞅的下场是:“秦惠王车裂商君……灭商君之家”,另有史料称:“商鞅具五刑而死”。五刑指墨(刺字)、劓(割鼻)、刖(挖骨)、宫(宫刑)、大辟(砍头),人世间最歹毒的五种刑罚受了个遍。

与商鞅类似的还有王莽。王莽改制,看其变法内容,不得不令后世之人怀疑,王莽或许真是穿越之人,其变法内容太过超前,很多跟现在的经济制度非常相像。

可是,从现在角度看,就算王莽是穿越者,想来历史学的还不够好。

王莽的下场更惨,用《汉书卷九十九》中的一部分内容来概括:

“商人杜吴杀莽,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传莽首诣更始(刘玄),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变古”,从今人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值得敬佩的。历史车轮的推动、文明的前进,就是由因为这些悍不畏死的人实行。

不过虽然让人尊敬,但不值得模仿。商鞅的惨死与王莽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人激进的改革。多少历史证明,改革不能激进,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美好未来。

“变古乱常”,如何不亡?

所以总是历久弥新,到了现代也要被赋予新的含义。变古乱常,每个字都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总是让人眼前浮现出一幕幕血淋淋的画面,让人不寒而栗。

变肯定是要变的,“如何不亡”是门学问。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更要知做人的道理,历史上这些先贤们“变古乱常”,改变了大势,却倒霉了自己。

对于现代人而言,能让我们做的大事不多,大多数还是好好生活、安稳过日子。

过好日子,是每个人都在追寻的目标,方法手段很多,有正道的,自然也有歪门邪道的。想走些不为人知的捷径?不妨看看“变古乱常”的下场。

须明白,这些“变古者”最大问题,在于没有遵守当时的规矩,这个“规矩”可以理解为历史的必然定律。

比如,突然从刀耕火种来到蒸汽时代,这可能吗?历史不会允许,这其中又包含着科技与制度、人文的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总是这般微妙。

结语

人生在世,总是有太多身不由己,为大势所裹挟,踉跄前行。都说,人这一辈子,免不了磕磕碰碰,有时候碰得头破血流,才会学会圆滑,才会明白一些规矩碰不得,比如法律、比如人情。

古代俗语:“变古乱常,不死也亡”,就介绍到这里。

灵活做人、机敏做事,历史的规矩告诉我们,大势之下,皆是蝼蚁;生活的规矩告诉我们,名利之中,皆是凡人。既然无法逃脱规矩,那就好好适应规矩。直至最后,能够掌握规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