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佛教经典《心经》浓缩的5句精华 深刻透彻(帮你参透人生)

句子大全 2023-10-20 07:46:01
相关推荐

《心经》被誉为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对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只有短短260个字,却包孕万千,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而以下5句则是《心经》浓缩的精华,经典深刻,读懂了能帮你参透人生!

1.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释义】“度”者,度脱之义也。“苦”者,梵 duhkha,身心逼迫之不乐状态,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也。“厄”者,灾难也。除“四厄”外,还有“五厄”之别。弥勒造、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七二《摄决择分》中《菩萨地》:“其危厄者,亦有五种:一、住艰乏者,二、住迷乱者,三、来归依者,四、相投委者,五、来拜觐者。”此显菩萨所观之境。因菩萨照见一切有为诸法,本性皆空,故能灭除度脱一切苦厄。而一切苦厄悉皆度脱,无有遗余,此即无余涅槃之境也。

2.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释义】前明五蕴等诸法体性皆空,与空不异相即。然恐有人谓诸法即空,则空即诸法,为破此执,观自在菩萨而说空中无有诸法之义。此后共列三科、十二支、四谛等法相,以明空无诸法之理。

3.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义】诸法虽空,然此空性并非龟毛兔角,捏造之空,乃真实之空性。此真空之性,有其体相,故观自在菩萨于此举“六相”,以明“诸法空相”。又观自在虽以菩萨示现,然其久成佛道,且与经后文亦说“三世诸佛”之行,当知此“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空相,为毕竟空相,乃诸佛所行。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一《释初品》中《十八空》:“问曰:‘毕竟空无所有,则是性空。今何以重说?’答曰:‘毕竟空者,名为无有遗余;性空者,名为本来常尔;如水性冷,假火故热,止火则还冷。毕竟空如虚空,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云何言同?复次,诸法毕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故。诸法性空,何以故?毕竟空故。复次,性空多是菩萨所行,毕竟空多是诸佛所行。何以故?性空中,使有因缘和合,无有实性;毕竟空,三世清净。有如是等差别。’”

4.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释义】此明空中无十二处。“十二处”者,六根、六尘也。又窥基所谓“九、八、七、五缘起”者,乃指六识所依几缘而得生起。眼识,依九缘生起,即:空、明、根、境、作意、种子、分别、染净、根本;耳识,依八缘生起,除明;鼻识、舌识、身识,依七缘生起,除空、明;意识,依五缘生起,除空、明、染净、分别。

5. 无苦、集、灭、道。

【释义】此明空中无四谛。然此四谛为生灭法,依前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故空无生灭,则无四谛也。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观四谛品》:“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青目释:“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