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句子大全 2023-10-21 06:31:01
相关推荐

导语

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的赏析、读后感、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及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相关内容,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

1

《雨巷》赏析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09.html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2

《雨巷》说课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0.html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3

《雨巷》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三、品味诗歌意象

1、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雨巷》精品教案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09/jiaoan.html

4

《雨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36’,3min)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1min)(总7min)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2min)。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3min)(一、二总13min)

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

1.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2min)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3min)

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3min)

6.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1min)

四、探寻诗歌主旨(4min)

1.所以啊,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组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这是一首爱情诗)

组B:我们小组也认为是爱情诗,因为在诗里边看不出政治因素。(确实,诗歌里边没有任何明确的写政治的语言。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看法的?)

组C: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多战争,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刚刚我们同学提到了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他联系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时候讲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音乐美

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啊,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C.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七、拓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诗)没错了,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没错了,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最后一个步骤,还应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

这就是鉴赏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来鉴赏别的诗歌。今天的作业呢,就是请大家根据我们归纳出来的这几个方法,分析《每课一练》42页第三题艾青的这首《礁石》。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五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5

《雨巷》PPT课件

《雨巷》PPT课件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09/ppt.html

6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心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 》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 ”的称号。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基础知识

1.注音并解释词语

踌躇 寂寥

2.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惆怅 风流倜傥 稠密 丝绸 彷徨 惊惶 婉转 惋惜 颓圮 祭祀 杞人忧天

三.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反复朗读全诗,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投入自己的感情,比一比看谁把这首诗朗诵得更好。

四.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题下的诗词,并思考问题:“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课内探究,合作讨论

1.同组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你能否能展开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图景?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明确:一共是6个,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

人物形象:我、姑娘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和哀婉。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

李商隐《代赠》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许邦才《丁香花》诗:苏小西陵踏月归,香车白马引郎来.。年曾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歌词《丁香花》等,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2.分析我与姑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参考答案: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3. 原因探究: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答案:(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4.分析本诗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时间:暮春---- - --凄婉 伤感

地点:小巷---- - --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细雨---- - --空蒙 迷离

道具:油纸伞---- - --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 - --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丁香先生(我)---- -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5.《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课后检测

1.对《雨巷》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C.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诗人把自己苦闷彷徨的心态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2.对《雨巷》这首诗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B. 本诗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C. 本诗反复出现的“丁香”意象及其蕴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鉴了古代吟咏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D.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画面,具有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美。

3.【高考链接】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2001年全国卷)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家,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注:臧克家生于1905年10月8日,诸城吕标乡臧家庄人。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以我国新诗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有诗云:“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年景虽之暮,霞光犹灿然。”这就是他晚年来的精神矍铄的写照。

D.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它是诗人臧克家将自己对大海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从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但这是一首写大自然景色的诗,丝毫没有透露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没有表现诗人的人生哲理。

《雨巷》学案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09/xuean.html

7

《雨巷》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8

《雨巷》试题

《雨巷》试题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09/shiti.html

新的一年轻松备课就来人教版教师之家,官方网址 www.renjiaoshe.co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