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毛泽东听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只说了一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句子大全 2023-10-24 03:52:01
相关推荐

父母对子女有舐犊之情,父母同时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为父堪称一代楷模。 他既是伟人,又是慈父。他把对未来的理想, 寄托在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中;把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实践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上。

毛泽东一生共有过10个子女。其中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为毛泽东与杨开慧所生。毛泽东与贺子珍共生育过6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出生于龙岩,是个女孩,后来不幸夭折。第二个孩子叫毛毛,出生在福建长汀,是个男孩。长征开始后,毛泽东与贺子珍将毛毛交给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的毛泽覃和贺怡。毛泽覃牺牲后,毛毛下落不明。此后,贺子珍又早产了一个男孩,没能存活。长征开始后,贺子珍第四次怀孕,在经过贵州时生下一个女婴,送给了老百姓,后来也不知下落。红军到达陕北后,贺子珍生下女儿李敏。

贺子珍是怀着孩子离开延安的,待她到莫斯科不久即生下一男孩。不幸的是,这个男孩长到10个月时夭折。1940年,江青生下女儿李讷。因此,毛泽东一生共有过5个儿子,5个女儿。但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长大成人的只有2男2女,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

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既严又爱,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又处处流露出他那丰富、细腻、充满温情的父爱。1991年3月,江泽民在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后指出:“毛主席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全党干部子弟也是一个很大的教育。 要宣传毛主席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在这方面,我们后代人都要像毛主席那样,对子女严格要求。”

毛泽东的教子风范,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送毛岸英上劳动大学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随着毛岸英的出生,毛泽东领导长沙6000名泥木工人大罢工也取得了胜利,可谓喜上添喜。岸英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从1岁到5岁,他不停地随父走南闯北,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1927年8月, 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不得不离开妻儿。此后,岸英一直跟随母亲,住在板仓。从此,父子天各一方,长期不通音讯。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从此,8岁的岸英永远地失去了母亲。1931年春节前夕,岸英兄弟3人由外婆、舅妈护送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3兄弟流落街头,老三岸龙下落不明。岸英和岸青无处栖身,住在破庙里。为了糊口,他们兄弟俩卖报之外,有时还跑到苏州桥推车挣几个铜板。他们受尽了折磨和苦难,这种流浪生活一直过了5年,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找到了他们,这一年毛岸英14岁。

他们通过关系送兄弟二人去往苏联。经过半年多的旅途,1937年岸英和岸青终于来到了莫斯科。兄弟俩取了苏联名字,岸英叫“谢廖沙”,岸青叫“戈勒”,开始了新的生活。

此时,毛泽东已率领工农红军到达陕北,逐渐建立起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来了岸英、岸青的照片。毛泽东非常惊喜。毛泽东迫不及待地托人捎信给儿子,并附寄了一张照片,让儿子知道自己的模样。

岸英、岸青在苏联学习期间,毛泽东经常去信,关心他们的成长,开始注意培养和教育他们。为了让革命的后代学习更多知识,毛泽东几次寄书到苏联,让兄弟二人与同学们共同阅读。

1946年1月,留苏9年的毛岸英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了祖间。回到了父亲身边。这是他自懂事以后,第一次见到父亲真实的模样。

在延安,毛岸英学习刻苦用功,积极肯干,进步很快。岸英的一切,毛泽东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要把儿子培养成了解中国国情、深知人民疾苦、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人。

一天毛泽东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生活了那么久,对中国还不熟悉。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再上一上中国的劳动大学吧!”

第二天、毛岸英就脱下皮鞋,换上了干活的硬帮布底鞋,又把父亲穿过的已打过补丁的灰布衣服穿上,收拾整齐,背了一斗多小米,出发到农村去。从西枣园到吴家枣园有23里地,毛岸英要走这么远的路,自然累得够呛。当到达吴家枣园的时候,全身都已经湿透了。

第二天清晨,毛岸英像当地农民一样在头上扎一条羊肚头巾,背起镢头走出窑洞随大家一块下地干活了。他时刻记着父亲的嘱咐,什么活重, 什么活脏,就主动拣什么活干。他手上打起了血泡,大家劝他休息,他恳切地说:“我年轻,需要好好磨炼。”

他与大家同吃同住,没有一点特殊待遇。

1946年下半年,毛岸英回到父亲身边,畅谈了几个月的学习成绩。毛泽东看着晒得黝黑的岸英,开心地笑了。

为了让毛岸英更深入地接触农村,了解中国农民,1947年4月, 毛泽东又安排毛岸英进中央土改工作团,赴山西临县郝家坡开展土地改革试点工作,接受锻炼。

在这期间,他总是挨家挨户去实地探访,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对于土地问题对农民的至关重要性和农民问题对中国革命的至关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从贫下中农身上学习革命的坚定性,从斗争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党的政策。这使他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转向巩固政权的经济建设。毛泽东又及时将岸英送往工厂,让他学习管理生产,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在北京机器总厂,毛岸英担任党总支部副书记。他同工人一起吃食堂,住简陋的房屋,深入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组织大家学政治,同大家一起学习技术, 立志当内行。他从工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他同广大工人一起把这个厂建设得生气勃勃,被工人们誉为厂里新来的好书记。

因为岸英的婚礼主席第一次与他发脾气

毛岸英和刘思齐在延安时就认识了。经过不断地了解和接触,两个年轻人炽热相爱,定下了终身。出乎意料,毛泽东向他们泼了瓢冷水,不同意他们这么早就结婚。一天二人来到毛泽东的房间想向父亲征求二人结婚的意见。

毛岸英与刘思齐

毛泽东问刘思齐:“岸英是1922年生的,你是哪一年生的啊?”

“我是1931年生人。”

毛泽东轻轻点头说:“嗯,你还不到18岁,我同意你们两个人结婚,但是现在太早了,等一等好吗?”

毛岸英说:“好,听爸爸的。”

二人离开毛泽东房间不久,毛岸英又独自返了回来。和毛泽东说希望还是现在就把婚结了。

毛泽东听了之后有点生气,大声地说:“按照法律规定,女方必须满18岁、男方必须满20岁。思齐还不满18岁,你们必须守法,不能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而搞特殊!”

毛岸英没料到父亲会这样跟他发脾气, 转身就走了。

时间转眼到了1949年10月15日,二人到了结婚了法定年龄,毛岸英和刘思齐在中南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而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仅仅送给毛岸英一件他在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穿过的一件大衣,作为结婚的礼物。

而二人的婚房,则是机关宿舍的一个普通房间, 里面除了一张板床和两床被子以外,什么都没有,其中的一套被褥还是刘思齐妈妈送给女儿的嫁妆。

作为一国领袖的毛泽东就这样为毛岸英简单的操办了婚事,令后人钦佩。

痛失长子

进入北京后,毛岸英在中央机关任秘书工作。作为毛泽东的后代,毛岸英没有半点优越感,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久他向父亲和单位领导提出请求,想到工厂去工作。周恩来安排他到北京机器总厂工作。毛岸英来到工人中间,开始了新的探索。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给彭德怀打了报告,请求赴朝参战。彭德怀不表态,毛岸英便去找父亲。

毛泽东表示支持:“好哇!你去朝鲜,可以在战火中经受考验嘛。”

毛泽东决定让儿子出国参战。其他一些同志都曾劝阻毛泽东,说岸英在单位里负有重要责任,离不开,不要去参战了。毛泽东讲了应该去的道理,说了一句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话:“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任机要秘书和翻译。在工作中,他对同志诚恳热情,与大家同甘共苦。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反击,到11月5日,第一次战役告捷,迫使美国军队和李承晚军队退到清川江以南。11月25日,是志愿军打响第二次战役的第一天, 毛岸英忙于签收紧急战斗电报。上午11时左右,4架美军B-29型飞机掠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上空,向北飞去。

敌机刚飞走,毛岸英就急匆匆地从防空洞出来进入作战室,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正在这个时候,刚刚飞过去的敌机突然掉过头来,投下了上百个凝固汽油弹。顿时,大火弥漫,连成一片火海,志愿军总部的作战室被烈火吞没了,毛岸英在火海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毛泽东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牺牲了自己的兄弟、妹妹、妻子之后,又牺牲了自己心爱的儿子。这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多么痛苦和残酷的现实!

毛岸英的牺牲也使彭德怀深感自责。原先把岸英安排在自己身边,就是为了保护他、培养他,正直朴实的彭德怀知道毛泽东一家已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岸英不能再有意外了!然而无情的战火却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面对这一现实,彭德怀含泪长叹:“毛主席把他的儿子托付给我,我怎么向他交代哟!”

彭德怀怀着悲痛的心情,向党中央、毛泽东发来了电报。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拿到电报后,忙同周恩来、江青研究一番,没有告诉毛泽东。后来,毛泽东做完工作,到万寿路新六所一号楼休息时,叶子龙和江青才把消息报告了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正坐在沙发上。听到消息,他先是一怔,盯着江青和叶子龙一声不响。

江青和叶子龙不敢说第二遍,也不好说什么劝慰的话,不约而同地垂下了头。

于是,毛泽东眨了一下眼,目光开始缓缓移动,望着茶几上的烟盒。他去拿烟,两次都没能将烟从烟盒里抽出来。

屋里静了很长时间,谁也没有说一句话,能够听到的只有毛泽东咝咝的吸烟的声音。

大概烟雾熏了毛泽东的眼睛,大概他想起了儿子许许多多的往事,毛泽东的眼睛陡然一红,湿润了。

沉默了许久,毛泽东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说:“唉,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泽东没有哭,又点燃了一支烟,开始听江青汇报儿子牺牲的经过。毛泽东最后只交代了一句:“这个不要急着告诉思齐了。”

后来,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情况时,心情沉重地谈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彭德怀说:“主席,我没有保护好他,使毛岸英同志牺牲了,我有责任,我请求处分!”

痛失长子,毛泽东心情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他是一个父亲,更是一个伟人。他痛苦地一根接一根吸烟, 闭上眼睛,但他终究还是抬起头来,缓慢地说:“战争总是要有牺牲的,岸英是我的儿子,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每一个战士也都是父母的儿子。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你就要特殊对待。”

彭德怀静静地听着。他深知,毛岸英的牺牲,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个多大的打击!

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毛泽东强忍住了。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国家大事上,用工作来冲淡悲伤。可是刘思齐每周来看一次毛泽东,对毛泽东来说则是一次次揭开刚刚愈合的伤口。

为了能让刘思齐安心学习,毛泽东总是强颜欢笑,装得若无其事地宽慰她。这样一直瞒了两年。

两年,一百多个星期啊!毛泽东独自承受着老年丧子之痛。

直到两年之后的一天刘思齐又一次来到中南海。毛泽东把周恩来请来一起和她谈心。周恩来十分委婉地告诉刘思齐:“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牺牲的无数战士,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岸英也是其中之一!”这句话,周恩来说得很轻。

可是,对于刘思齐来说,这犹如一声响雷!她痛不欲生,伏在毛泽东的肩上撕心裂肺地哭呀,哭呀!

毛泽东木然地坐着,脸色苍白。

毛岸英的离去,对刘思齐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为了不引起毛泽东的悲伤,她躲在屋里哭泣。

在饭桌上,毛泽东看到刘思齐那又红又肿的眼睛,长叹一声,放下筷子,水米未进,起身慢慢地离开了饭桌。

从此,刘思齐也像毛泽东一样,硬是把悲伤压在心底,把眼泪往肚里咽。然而,父女俩都深知对方心灵深处的悲伤。

1954年12月24日晚,彭德怀写信给周恩来询问毛岸英尸骨是否应该留在朝鲜。

周恩来接到彭德怀的信后,马上去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慨然同意。第二天,周恩来就在彭德怀的信上批示:“同意彭的意见。”

其实,毛泽东的心里早就决定让儿子永远留在朝鲜。当刘思齐请求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时,毛泽东摇摇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这就是一代伟人的胸怀!

于是,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多了一块墓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