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男孩向女孩喊话 台下起哄声不断(陈铭一句话 让众人陷入沉默)

句子大全 2023-10-30 05:32:01
相关推荐

01

在《少年说》里,男孩金晗有一个同校的蒙古族朋友叫奥云塔娜 ,两人平时会相互关心和帮助,但因为两个孩子性别不同,所以身边常有同学们借此起哄。

站在台上的金晗向奥云塔娜喊话,“我们相处了6年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你,一说到咱俩的友情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在下面起哄,我想问问你,你对那些起哄的人有什么看法,你觉得他们会给我们的友情造成什么伤害吗?”

尽管一旁的同学有的窃窃地笑、有的继续起哄 。

但奥云塔娜却毫不迟疑的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道:“我觉得没有什么伤害,他们愿意说就说呗。”

两个孩子应该不只一次有过被同学起哄的经历,可以预料到会面临怎样的尴尬 ,但是金晗并没有因此畏缩,只是想知道奥云塔娜的答案是否和自己的一样,不管周围的人怎么闹、怎么笑,仍然坚持自己心中对友情的珍视,他说,“因为我知道咱俩是朋友”。

在金晗喊话后,作为主持人的陈铭也上台,对着起哄的同学问道:“你们看到这样的友情的时候就各种起哄、施加压力,他们俩是足够坚韧,万一不够坚韧呢 ......你们之前有没有过不够那么坚强的时候,很多友谊就这样断掉了。可不可惜呀。”

此话一出台下嬉闹的孩子们都沉默了。

的确是这样,有几个孩子面对周围同龄人的异样眼光,能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呢?

随着孩子的成长 ,比起父母的管束,他们变得更愿意从朋友处得到建议,更在乎同龄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有时候这些建议和看法会给孩子提供帮助 ,但也有的时候会形成一种同伴压力,让他们收下了脚步,忽视了自己心里的诉求。

02

同伴压力是身边或自己所在的团体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得个人在态度、价值观或行为强制自己遵守团体准则。

我们常见的同伴压力有两种 ,即从众型同伴压力和竞争型同伴压力。

*从众型同伴压力

曾经看过一部名为《十一岁》的短片 。

女孩和朋友在操场上一起玩耍、聊天 。

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在某天戛然而止,只因班上两个“活跃”的孩子递给女孩一瓶红颜料,要女孩去作弄朋友。

女孩即使有些不安,也仍和朋友一起放学。

但当她看到其他同学对朋友的排挤、奚落时 ,自己心里却开始动摇挣扎 ,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最终她还是屈从了周围人的眼光和看法 ,在美术课上 ,即使不情愿,还是将红色的颜料涂抹在了朋友的板凳上,当朋友摸着裙子上的红色颜料 ,不可思议地望着这个昔日的伙伴时 ,女孩只能装作不在意,不敢正视朋友充满埋怨和悲伤的眼神 。

虽然女孩融入了“大团体”,成为了她们中的一份子 ,但“从众”的选择,不但让自己失去了真正的朋友,也将另一个孩子推向了生活的谷底,当她再次看见曾经的朋友时,只能撇过头,把难受留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的心里也受着折磨。

*竞争型同伴压力

同事说一天下班回家 ,儿子拿着水彩笔完成老师布置的画画作业 ,纸揉了一团又一团 ,最后哭着说自己画不好 ,水彩笔不对就不可能画好 。

同事觉得儿子的脾气发得莫名其妙,平时画画也是用的这套笔,也没见儿子这样。

细问之下才知道 ,原来班里的一个孩子头一天和儿子一起画画,说了一句,“要用这种笔头的笔才能把颜色涂得漂亮 ,你的这种笔不行的 ,你不想画得和我一样漂亮吗?”

这种同伴压力我们应该更为常见 ,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看到的攀比行为,但却又不同于攀比 。

在攀比的过程中孩子的是在追求“输赢” 。

而在同伴压力之下,孩子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社交的需求,觉得这样才能和周围的伙伴拥有共同的特征,才能和他们形成高度的一致 。

03

孩子学会应对同伴压力,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同伴压力让孩子忽视或逃避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也不能自如地处理他人的建议。甚至这种“屈从”的习惯,在孩子成年后仍然会有所影响。

那么我们父母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应对同伴压力呢?

1.让孩子学会说"不" 。

有时候说“不”时采用不同的表情和态度,给他人传递的信息和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 ,不要在不想做的事情上表现得摇摆不定 ,比如本不想接受朋友恶作剧的提议,但一旦对方再三提起,孩子可能就妥协了,这就给朋友发出了一个信号,“软磨硬泡”是有用的,下次还可以这样做。

其次,对于明确该拒绝的事情,不要一面说“不”,一面又面带微笑,让对方感觉孩子对这件事不是完全拒绝的,“或许正在考虑”。

可以在平时和孩子进行“角色模拟”,或通过在生活中进行示范 ,让孩子更具体的了解到在说“不”时 ,表情、语气表现出的坚定 ,才能明确地告诉对方“这件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2.告诉孩子,要试着打造多个朋友圈。

当孩子只有一个朋友圈时 ,当他在其中感受到威胁或被孤立就很容易陷入无助的状态中 ,但如果能拥有多个朋友圈 ,他就能通过进入另一个圈子来摆脱当下的困局 ,得到心理上的庇护。

3.学会巧妙抽离 。

引导孩子学会识别他人的最终意图 ,并通过内部对话。弄清楚自己的立场 ,如果孩子在其中感受到被动的或不舒适 ,想要拒绝,可以通过提出另一种选择,“我不想这样做,但我有个不错的提议”来打破僵局 ,或者以父母的要求或其他人的邀约为借口 ,找个理由先离开,再和父母讨论该如何应对。

结语:

同伴压力有时会给孩子心理和生活都带来不少的困扰,教会孩子在其中识别他人的意图,发现自己真实的心愿和感受 ,不是盲目妥协,而是寻找应对的方法,孩子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也是独立性的另一种体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