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毛主席称:“三天不学习 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回了句什么话)

句子大全 2023-11-01 03:37:01
相关推荐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也正是仰仗这样强大的民族,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不断进步学习。对于后辈的我们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在人的一生中,很多事情都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平常人尚且如此,伟人自然也不例外,甚至要比普通人所学习的东西多很多。古往今来,能人志士,都是饱读书经,满腹经纶,唯有知识才能让他们头脑清醒,做出正确的决断,拥有远大的格局。而在近代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位特别爱学习的人,他曾因为爱学习受到过毛主席的高度赞扬,这个人就是——刘少奇。

1898年,刘少奇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6年,他开始上私塾,在私塾里结识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的父亲曾在日本留过学,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那时候,颇有社会地位的人,家中一定少不了书房,书房中也会收集很多世界名著以及思想进步的书籍,这也正符合刘少奇热爱读书的喜好,恰巧这位同学也很愿意让刘少奇来读,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少奇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刘少奇在家里排行老九,于是,家里人都非常亲切地称呼他为“九满”。当“小九满”识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对书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阅读的时候,时常会忘记时间。为了能阅读更多的书籍,他经常到同学家里读书,那位同学的父亲对“小九满”也是赞赏有加。只要他来,不论他想读什么书,都会毫不吝啬地拿给他。

当时冬天还很冷,书房中更是冷冰冰的,为了让“小九满”不被冻着,同学父亲还特地为他准备了炉火。有一次,“小九满”看书时入了迷,炉火烧到了他的鞋上,他都没有反应过来。直到屋子内有一阵阵烧焦的味道传来,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棉鞋已经被烧出一个大洞。

后来,“小九满”读书入迷,被烧破棉鞋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刘少奇也因此多了个“刘九书柜”的称号,刘少奇爱看书的事,也是人尽皆知,从那时候起,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外出回来时,都会送给刘少奇一本书,作为礼物。

某次,刘少奇的堂哥在军队回来,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小礼物,只有刘少奇没有。看着大家拿到礼物后的开心,刘少奇未免有些失落,就在他以为自己什么也没有的时候,堂哥突然在自己的兜里掏出来一本书《辛亥革命始末记》,这本书记载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刘少奇的心是波澜起伏的。看到清政府的无能,他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却又很无奈。当读到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中华民国的时候,刘少奇更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也正是因为这本《辛亥革命始末记》,才让刘少奇对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后来的发展做了启蒙。

虽说喜欢看书是一件好事,可作为母亲,难免也会有些担心儿子的眼睛会因为长时间看书而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刘少奇的母亲给他制定了读书计划,不允许他挑灯夜读,一方面是减少油灯的开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刘少奇的眼睛,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

然而,对于刘少奇来说,母亲的规定虽然很麻烦,但总有解决的办法。既然家里不允许点油灯读书,他就到工坊旁,在工坊的微光下读书。直到下半夜,才舍得回家,继续用母亲给的小半盏油灯读书。

虽然刘少奇生在闭塞的小山村,他的思想却不闭塞,始终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更相信书里的大千世界。凭着对书籍的热爱,刘少奇饱读大量书籍,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让他拥有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为他以后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刘少奇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同时也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他终于找到了一条能够把读书的价值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的道路,并且能够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

除了“刘九书柜”这个名字之外,刘少奇还有很多别称,都是后来在革命道路中不得已而更换的。1916年,在玉潭学校毕业之后,刘少奇就一直在白区工作,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内忧外患,对外要对付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内还有“袁世凯称帝”事件的影响。在这种巨大的压迫之下,全国人民开始觉醒,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刘少奇也在其中。

在这段内忧外患的时候,刘少奇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卫黄”,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要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事实证明,刘少奇做到了。

在前进的道路中,刘少奇一直秉承实践与学习相结合,他多次总结党的各种失败,经过反复研究之后,得出“党在理论学上很是缺乏”的结论。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认为党内只要有一两百人真正吃透列宁主义,就一定能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少奇对经济、哲学、文化方面的研究都很深入,这才能多次在毛主席面前畅谈自己的见解。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并没有懈怠,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尤其是党内的理论基础建设。在刘少奇看来,只要前期打好了理论基础,无论国家之后遇见什么样的复杂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得不说,刘少奇还是很有远见的,后来的“大跃进运动”以及左倾错误思想,实际上都是吃了没有理论的亏。

除此之外,刘少奇特别注重向群众学习,而且是有实践经验的学习。当年,丝毫没有矿下工作经验的刘少奇,依旧能领导安源煤矿的工人进行罢工运动,原因就是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很快融入到群众当中。刘少奇曾说:“学习就像游泳,只靠嘴皮子,下水的话肯定会手足无措。但只要多次实践,总会学会游泳的。”

就是这么一个爱读书爱实践的人,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前辈的努力,我们的社会才会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才能安居乐业。

都说爱读书的人会认识爱读书的人,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同样,刘少奇也认识了一个超级爱读书的朋友,这个人就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也被人们称为“毛奇传奇”。

毛泽东主席同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小时候就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更是在空余时间读了很多的书。小时候家里的书还能满足得了毛泽东,等到毛泽东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屋里的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他阅读的需求。

为了读书,他不惜到十几里地外去借书来读。1914年,毛泽东成功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图书馆读书,读起来的时候,经常会忘了时间。对于毛泽东来说,无论什么书籍,都非常感兴趣,从古代诗词故事到自然地理百科,无一逃过他的眼睛,在碰见比较罕见的书和比较昂贵的书籍的时候,他甚至会将整本书的内容都抄一遍,回过头来再仔细研读。

读书的时候,毛泽东有一个习惯,就是一定会动笔墨。在他看来,读书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是瞎读,所以,他阅读过的书上总是会有满满的批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仅设立了“菊香书屋”,还经常去大学图书馆借书来看,对毛泽东来说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文学哲学他都爱不释手,可想而知,毛泽东的读书面肯定是相当广泛的。

老年时期的毛泽东不幸患上了白内障,虽说自己不能读书了,但依旧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而是让让身边的工作人员读给他听。在做完白内障手术,眼睛得到恢复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书,继续阅读。

对于毛主席来说,挑灯夜读,在烛光下批改文件已经是常态。他身边的人也总是好奇,既然已经是国家主席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学习,毛主席笑着解释道:“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啊!”

后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传到了刘少奇的耳中,他觉得自己受不起如此高的赞赏,便给毛主席回了一句:“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不得不说,他们二位的这段对话,还有点打油诗的感觉,好似“神仙打架”。

结语

如果没有像刘少奇这样的前辈们为我们铺路,没有前辈们的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也不会有如今的生活。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大国的崛起,才能在世界拥有话语权。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100年前的中国,是前辈们打下的基础,我们才能创造出如今的盛世,而今,我们也可以骄傲对前辈们说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