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孔子对后人心理影响深刻的一句话(现在仍是人们向往的理想)

句子大全 2023-11-02 03:40:01
相关推荐

作者:都市散步

#翻古书#战争不是解决国家争端的最佳选择,孔子历来主张以仁义礼乐解决矛盾,提倡“和为贵”理念,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

01、为人臣子,没有能力就不要干了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16.1》)

译注:季氏即将讨伐颛臾国。冉有、季路跑来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国。”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国,从前先王让他主持东蒙地区,而且他是在鲁国疆域当中,是国家的臣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冉有说:“季孙大夫想要讨伐他,我们两个臣子都不想这样。”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根据自己能力就任官职,没有能力就不要干了。’遇到危险了不去扶持,将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么还用你们去辅佐吗?而且你说这话就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盒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啊?”注:颛(zhuan)臾,鲁国附属国。周任,周代史官。相,辅助,辅佐。兕(si),雌性犀牛。

解析:孔子平日里对弟子温和谦逊,但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姑息忍让,据理直言。见鲁国季氏想要发动不义战争坚决反对,又对在朝为官的两个弟子没能劝止季氏放弃战争非常愤怒。尤其是对这两个弟子为自己找出开脱理由,推诿扯皮,进行了严厉指责。借用周任之口说出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没有尽力,你们都不要做官了!

02、孔子说出人们向往的理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16.1》)

译注:冉有说:“现在颛臾国,城墙坚固但靠近鲁国的费地(容易攻打)。现在不去夺取,将来一定成为后世子孙的祸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说‘想要那样做’,而一定为想要那样做寻找托辞(的人)。我也听说,拥有国(的诸侯)拥有家(的大夫),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贫富不均,不担忧贫穷而担忧国家不安稳。贫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和谐就不怕人口少,国家安稳就没有倾覆危险。”

解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极力推行“和为贵”的理念,主张国与国之间和睦友好,家与家之间和谐相处,不能动不动就采取战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和为贵”的最终效果是“均无贫”,贫富调解均衡了,也就没有贫穷可言;“和无寡”,国家和睦和谐了,周边邻国的百姓会纷纷投靠你的国家,还愁什么人口少啊!“安无倾”,国家安稳了,百姓生活无忧无虑,谁还能推翻你的政权啊!更一语道破诸侯、大夫们的忧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也是当时百姓所忧所思。孔子这种思想,对中国人心理曾产生深刻深远影响,也是当今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生活富裕,国家安定。

03、鲁国季氏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部威胁,而是来自“祸起萧墙”

原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16.1》)

译注:“假如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是不臣服,就修行文德(仁礼教化)招致他们。已经臣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俩)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臣服而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而不能守护,还要在国家内部谋划动用武力。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于颛臾国,而是在(鲁国的)宫廷之内。”注:服,臣服,归顺。来,招致。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解析:孔子的理想是以仁服人、以礼服人,通过仁义礼乐来教化邻国和百姓,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附,而且归附以后还要让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安稳地在这里生活下去。所有这些不是通过战争方式,而是推行礼乐制度实现。战争方式只能让鲁国陷入分崩离析的危险境地,这些不是来自邻国威胁,而是萧墙之内鲁国没有推行“和为贵”策略自己造成的。成语“祸起萧墙”正是出自《论语》这个章节。

孔子所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也正是当今人们对贫富差距、国家安稳所关心热议的话题吗?你认为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