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清朝满语推广的无疾而终(可得知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有多重要)

句子大全 2023-11-06 05:43:01
相关推荐

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诚载斯言,文化的根基来源于民间,而并非是王侯将相的一意孤行。明后期衰落,满清贵族踏着铁骑攻入大明皇宫,带来了对生灵的摧残,也捎去了另一种语言的文化。

清朝满语在无论是在如今还是在明末清初的汉人眼中,都是十分陌生的名词,汉语在中原传承多年,如今清军入关挟裹着前所未知的语言想要将它取而代之,听起来令人恐慌。倘若汉语真的被满语所替代,那如今我们口中吐露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声音?

可最后满语的推广还是无疾而终,它缺少的究竟是什么?答案或许是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如今总是会听到“文化”这个词,文化情怀、文化复兴、文化建设,好似无论做什么都是与文化扯不开关系。但是恰恰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往往变得容易忽视起来。

任何的文化传播都需要语言作为载体,唯有口头亦或是书面之辞,才能让文化在一辈又一辈的子孙后代中得以源远流长。而将语言抽丝剥茧,语言系统又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词的起源、词义的构造、语法的用法、词句的使用等。

词来源于衣食住行,被奉为“礼仪之乡”的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熟人见面需要寒暄,穷途末路需要协助,如此种种是一个人所完成不了的,所以他们需要“词汇”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愿望,于是语言最基本的“字词”由此而生。

但是有了字词只是解决了最基本的诉求。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他们迫切的想表达更好的,更高的诉求,他们要求有更完善的体系去让字词成为一种惯例。于是慢慢出现了词义的构造,慢慢出现了对语法的摸索,人们对词句的使用更加熟练。

但是这与汉语有什么关系呢?词语词义语法的衍生无论放在地球的哪里都是通用的。却不尽然如此,汉语是如何产生的?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又传承了什么?

汉语与汉字密不可分,如果说汉语是解决了口头表达的诉求,那么汉字就是修缮了书面的文字表达。或许总有人质疑既然可以口口相传,为何还需要文字书写?口口相传固然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但是相隔数千里,口口相传要传了多少人?

消息从最南端的一人口中传至最北端一人耳中,经过了无数人的揣摩臆测,添加了无数人想法的句子又会还有多少真实性?所以古有飞鸽传书,原因便在此处。汉语的出现催生了汉字的演化,甲金篆隶楷行草。

神话有仓颉造字,现实有龟甲象形,他们在夏商周那个蔓延着古老肃穆气息的年代,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祭祀前要祈求上苍,战争前要卜卦吉凶,甚至婚丧嫁娶就要问一问上苍的想法和意见,这是多么古朴而纯粹的文化?

而后战争横行,无数的冷兵器将文字切割的七零八落,战火纷飞,将完整的土地分裂成无数。于是有了方言的出现,但是仅仅有方言不够,因为并不是所有人的一生都拘囿于从小生长的土地上,他们到了新的地方要有信息交换,要有语言输出。

于是为了保证一种语言文字进入另一种之后仍然可以不被排斥,他们对原有的语言文字进行了改造,最后的保留约定俗成。

直至中原这片土地上尽是秦王朝的铁骑。秦始皇背负了千古骂名,但是不容置疑的功绩是他统一了四海的文字,小篆从书法家随意的写写画画迈入了全国最顶尖的行列。

四海之人的人传颂吟哦,而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布衣百姓,他们书写的草纸上都出现了那圆起圆收、圆中有方的文字模样。

而小篆被赋予的意义更是非比寻常。小篆下笔,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的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的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

这说的又何尝不是人?人立于世,过方则过刚,过刚易折;过圆则软弱,多面逢迎易惹祸上身,唯有有圆有方,外圆内方,对外如鱼儿入水游刃有余,对内立起原则不容侵犯,才能在人世间免受风雨侵袭。

说来也快,千年岁月油然而过,如今的我们已不能明白秦始皇当年为“书同文”为何采用的是小篆,只能以浅薄的揣测。而后来的隶楷行草,他们承载的亦是当年的政局与文化。

都说见字如面,可从简单的字中看到的却不只是对面为你提笔的那个人,更有他的风骨与多年受到的文化浸淫。

汉字的不断发展是在朝代动荡的纷乱中,而文化的交流是在和平与战争年代的对外输出,前有丝绸之路茶叶与瓷器挟裹着海对岸的新鲜词汇进入了汉语之中,后有英国用鸦片敲开了尘封已久的天朝上国大门。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交流方式,都让汉语吸收了其他语言的元素,完善了词语词义语法,修缮了语言系统,他们让汉语在原本枝繁叶茂的基础上盛放的更加绚烂。如今的方块字承载的又何止上当初一点点创造的意义呢?历经悠悠岁月与光阴,它的背后是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

语言需要经过时光打磨

语言能否在一个国家一片土地上永远的生存下去,检验的标准是时间。永远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比时间更长久,哪怕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时间也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慢下一点脚步。

满清入关之后奉行“歧汉”“排汉”原则,他们占领中原的土地之后也想让满语在这里茁壮生长。但是为什么的结果却是失败了?满清满清自然离不了它的根基,满族。而究其满族的源头却是女真,女真这个词并不陌生,在南宋北宋它总是和汉人的屈辱挂钩,但是女真并不是在南宋北宋才出现。

女真是辽对肃慎的称呼,而肃慎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早在商周时期肃慎就曾前来朝贡周朝,周成王东征之时肃慎也来朝贺过。在三国时期它依然没能逃脱朝贡国的地位,在宋朝之时女真实力逐渐强大,在辽朝末年女真崛起决定反抗一直压迫他们的辽朝统治者。

而后朱元璋一统天下,虽然明朝开国皇帝是草根出身但是女真向来认实力不认人,所以在明朝的短短几十年内他们并没有大规模侵犯。直到最后一次明将吴三桂反明投清,将山海关这个战略要塞暴露给满清贵族。于是清军入关,明朝覆灭。

从历史来看满清的发展也还是走在正轨上,满语也在朝代的不断变迁中逐渐丰满,但是在与汉语的争锋中仍然是落于下风。

究其本质原因是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虽然满族人从婴儿牙牙学语起就接触的是满语的浸润,但是他们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居无定所,满语于他们而言只需要满足日常生活即可。至于其他,他们的骁勇善战可以解决一切。

当满清是一个民族的时候语言体系的匮乏无伤大雅,甚至旁人也看不出来症结所在。但是当满清入关,建立政权的时候,疮痍百孔的裂痕如被放上了放大镜一般放大了千倍万倍。

固然百姓反抗可以用强硬的铁骑去镇压狂怒与不满,但是习惯了农耕生活的中原百姓,他们日常生活所需又如何能用铁骑去说明?

如此满语语言体系的匮乏,它的弊端由此暴露。满清贵族一心推崇,但是下层多数是中原的百姓却是不愿。几千年的传承下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汉语在生活中存在的方式,衣食住行汉语如影随形,它背后的文化情怀和文化传承早已深深浸在了人们的骨子里。

满语对他们来说什么都不是。或许有人反驳当年的秦始皇“书同文”用的小篆也是从上到下贯彻,为何到了满清推行满语便不行?当然不行。

小篆只是改变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它的本质仍然是众人口中的汉语词汇,对于上位者与乡野之夫来说只是写字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罢了。

但是满语若是推行,是将传承了千年的汉语体系彻底颠覆,其轻重缓急程度又怎能相提并论?当缺乏了词义语法的词汇出现在餐桌上,它的表达会毫无灵魂。诚然如此,没有体系的语言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但是没有文化承载的语言更难经过时光与岁月的消磨。

中国上上下下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早已浸润在了汉语的骨血之中,哪怕朝代动荡不安,哪怕饱受战火侵袭,但是汉语的每一个字字句句都将文化的意义传承下去。

而满语伴随着族人的迁徙,断落的七七八八,马背上的文化经过无数光阴之后残留的所剩无几,他们没有辉煌的文明与灿烂的文化过去。

汉语的生命力在于每一个字每一句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唯有文化存活于世,语言才会衍生出完整的语言体系,才能在残忍的岁月消磨里顽强生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