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唐朝国力强盛 为何五征高句丽(四次大败而归)

句子大全 2023-11-07 02:32:01
相关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比大唐王朝更让人感觉辉煌璀璨。大唐的都城长安,每年都有万国前来朝贺。唐朝的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尤其是各藩属小国,比如东瀛(今日本)、高句丽。不过,身为盛世王朝的大唐国力强盛,不过,却也曾4次大败给了高句丽。

自公元644年起,大唐前后发起过五次向东战争,到668年结束战争,灭亡高句丽,这五次战争统称为唐朝东征。不过,五次东征中竟然四次都大败而归。这又是为何呢?

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五次战争的情况,第一次战争是发生在公元644年11月到645年9月期间。唐太宗收到了来自东亚小国新罗的救援信,说是遭到了邻国高句丽的多次入侵。闻讯后,唐太宗立即组织人马,御驾亲征。此番东征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唐太宗的愿望。高句丽的安市城强攻了3个月,却没有更多进展。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军粮也出现匮乏,唐太宗不得不班师回朝。

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公元647年的春天,战争持续了整整一年。大唐再次出兵征伐到了辽东地区。此次,唐军采用了“数遣偏师”的策略,保留了主力部队,只派出部队边缘队伍前往进攻,想以此来拖垮敌方。此战效果理想,最终攻下了三座城池。

第三次不能算是战争,唐太宗认为649年是收复辽东地区的成熟时期,准备了30万大军,但是唐太宗在649年病逝了,此次战争也不了了之,所以更应该称它为未遂的军事行动。

第四次战争发生在660年3月到662年2月,我们所熟悉的薛仁贵东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新罗因为北部被侵略再次向唐求援,唐及其他小国共出兵35万,结果只灭掉百济,但是因为平壤久攻不下,又遇上和第一次东征同样的气候问题,被迫撤军。

第五次战争发生在666年5月到668年9月,高句丽兄弟争权,长子男生向唐求援,当时唐高宗派遣的军队数量是未知的,历史学家认为应该是30万左右,此次战争消灭高句丽,唐朝东征至此结束。

唐朝东征历时24年之久,在这期间,大唐到达了巅峰阶段。不过,尽管如此,唐朝军队也只有40到60万人。相比秦朝鼎盛时期的100万军队,实在称不上是军事强国,首当其冲,从军队数量上来讲就比不过秦朝。

而对手高句丽当时也正处于自己最辉煌的时期,拥有兵力多达60多万。与大唐军队人数不相上下。此外,史书上曾记载了高句丽人性格又凶又急,力气也大,习惯战争打斗。相比大唐将士,高句丽人的身体条件更适合作战。尤其是战场还设在了高句丽人熟悉的辽东地区。大唐军队经历了长途跋涉,在辽东是人生地不熟,主观上就处于了劣势。以上都属于主观因素,下面我们来说说客观因素。

首先说气候问题。大唐地处中原,与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气候是完全不同。习惯了常年温暖湿润环境的唐军,要想在东北寒冷地区作战,绝对是一种挑战。想要在短时间里就适应下来,比登天难。所以,在第一次和第四次东征的时候就因为天气变冷,又时遇大雪只能班师回朝。

再说粮草问题,唐朝地域辽阔,粮食产地在长江流域,东征时期将粮草从长江地区运送到东北地区,不仅在运送路程有一定的损耗,而且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来讲,不论是陆路运输还是水路运输,运输的金钱基础也很高,陆路运输用骡马驮,贞观年间,一斗米是30钱到40钱,一匹番马是32000钱,相当于800斗米,可见当时运输要求的经济条件相当高了。

总的来说,唐朝东征的前四次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打仗策略不对,本来唐朝的将士就没经历过在寒冷天气下打仗,所以天气对于大唐军队来京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对于唐军来讲,最好的策略就是速战速决搭配着打消耗战,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败高句丽,这种策略在第二次和第五次的东征战争中是唐军分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和完全性胜利。

总而言之,唐朝东征的前四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将士本身和策略设置的主观因素,也有气候、地理位置和粮草等客观因素,还有在第三次东征时,万事俱备但是唐太宗驾崩的突发因素,所以在最后一次东征战争中没有突发因素,所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对唐有利,并且正赶上高句丽内乱向唐求援,作战条件有利并且师出有名,最后一次东征才能灭了高句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