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子思的三句话 透露了孔子“道”的奥秘(读明白会大吃一惊)

句子大全 2023-11-07 03:13:01
相关推荐

儒家论道,绕不开孔子,谈起孔子,就不得不从他的“一贯之道”说起,孔子的一生总结起来就是“至于道”的一生。

如果搞不明白孔学的“道”是什么,了解孔子的思想就不得提纲挈领,学习《论语》也会“不得其门而入”,自然也就难见“宗庙之美”,所看到的不过是眼前数仞高墙的表象,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核就难得一见,这样就失去了继续探讨下去的意义。

传统主流的观点认为,孔子的道是“仁道”。孔子的弟子曾子,认为老师的道是“忠恕之道”。我在其中一篇文章已经说过,孔子的孙子子思,已经明确否定了曾子的结论,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占据孔学道统传承的重要地位,他所作的《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所在。据说子思担心它在流传中出现误传,就“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北宋程颐对《中庸》极为尊崇,他认为《中庸》的开篇三句话是孔门心法的所在。

下面就说说这三句话,看看在讲些什么,这对认识孔子的“道”很有帮助。

“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中的这三句提出了“性”、“道”、“教”三项,并且也讲明了此三者的渊源与关系。

什么是性?“天命谓之性”,就是人天生下来就具有的意志秉性,称之为人之本性;这种本性不因个体差异所转变,是每个人身上都所具有的原始性自觉,是人类的共性。

人的共性有很多,比如追求快乐,向往美好的事物,生存欲望以及自我的实现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私、贪婪、好逸恶劳等也是人的共性。

再来看第二句:“率性之谓道。”“率”是遵循之义,也就是说顺着人的天性行事就是“道”了。

第三句:“修道之谓教。”教是教化之义,就是说,修炼人身上这种共有的天性就可以称作是教化了。

从这三句中,可以确定三个事实:

一,“道”来自于天性。

二,这种天性应该去顺应,不能践踏或剥夺。

三,为了顺应并实现人之天性诉求,就需要通过教化的手段。

既然这个天性只能顺从不能打压,只能实现不能破灭,所指的就不可能是譬如贪婪、自私的人性,一定是合理积极的人性诉求,那么这个人性只可能是“追求快乐”,诸如向往美好事物和自我实现等,也不过是人人追求快乐的一种体现。

“追求快乐”属于人性的原始诉求,是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追求快乐”之天性延伸下去事实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人快乐。

第二:他人快乐。

第三:子孙快乐。

个人快乐与他人快乐并不是先后顺序,而是平行关系。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只是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不应该以牺牲他人的快乐为代价。换过来也一样,他人拥有快乐的权力,可是一样不能影响到你的快乐。

子孙后人快乐是快乐之道的延续,今人的快乐不应该也不能建立在后人的痛苦之上,这三者实际是平衡与承接的关系。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的“道”,既不是“仁道”,也不是“忠恕之道”,而是“追求快乐”,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乐”,也就是“乐道”。

孔子开馆授徒,就是让弟子明天道了人道。这明的天道就是——关注本心的需要,找到并去实现人生的快乐。这了的人道就是——去看到众生内心的渴望,守护人间的众乐乐。

说到底,人的一生都是肩负着两种使命的,这两个使命一并属于人的天命,即自我实现的使命和人性层面的快乐使命。

孔子的伟大正在于他把自我实现的人生使命,建立在了使人间众乐乐的理想之上,在为此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虽然舟车劳顿,时常如“丧家之犬”,但孔子也找了自己的快乐,他“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把两种使命融为一体。

人的一生如果两种使命能够共同实现,一定是丰富多彩又无憾的。孔子虽然没能实现他的社会理想这一使命,可后来的万千人一直在为这一使命而努力奋进着,人生的可贵就在于坚持了一种理想,而这理想一直有人在为你坚守着,你点亮了一种思想,而这思想的火种一直都在照亮着夜空,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精神偶像。

长时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实际上这个结论是不彻底的,“乐道”才是贯穿孔子学说的提要钩玄。相比于“乐”,《论语》中的仁德、孝悌、忠恕、信义等思想和道德原则,不过是手段,都是为实现“乐”这一目标服务的。

就犹如一叶扁舟载满众人行驶在江面上,仁义忠恕等只是使众人同心同力的规则方法,能使所有人平安到达彼岸这才是目的,这个总目标就是“乐道”,就是要实现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这是先秦儒家的社会理想所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