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走向共和: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李鸿章用一句话概括了一部剧)

句子大全 2023-11-08 03:22:01
相关推荐

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连夜逃往陕西,当初的“霸道宣战”沦落到了现今的“仓皇逃窜”,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已经能够预见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主动求和,签订协议,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且,就当时的朝局而言,李鸿章就是最合适的和谈代表。

就在李鸿章又要充任“裱糊匠”,扮演“卖国贼”角色的时候,昔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却找到了李鸿章,带来了“上、中、下”三策以供李鸿章选择。

此时的梁启超虽然仍为朝廷“钦犯”,可对于他的拜访,李鸿章却并不觉得奇怪,甚至还主动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对话环境:

我曾给太后说过,我也是个康党,可我背了康党的恶名,却没有见过康党的恶人,我心里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啊!

这句话虽然拉近了两人的关系,营造了轻松的对话环境,但却满含对“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冷嘲热讽。想当初,康有为不但拒绝了李鸿章的捐款,甚至还给予了“卖国贼”的评价;现在,李鸿章因为主动承认“我就是康党”而被变相贬出京城,却又被“维新派”当成了“自己人”。

让李鸿章“耿耿于怀”的事情,绝非没见过康党的“恶人”却背负了康党的“恶名”,而是“维新派”的首鼠两端,见风使舵。

好在,梁启超并非康有为,有着较之远甚的自知之明,赶紧回了一句:

那中堂大人今日可释然于怀了!

这句回应看似是顺着李鸿章的“耿耿于怀”说话,但实际也是一句道歉——我代表“维新派”出现,就是一种态度,希望中堂大人能够“释然于怀”。

只是,李鸿章并不想纠结于此,他对于梁启超主动前来拜访的目的更感兴趣。可高人说话向来讲究“山路十八弯”,必须让你思考一下、掂量一下才能谨慎回答。

这一次,李鸿章选择了“威胁”:

梁先生,我这里可是龙潭虎穴啊!

梁启超,在逃的朝廷钦犯;李鸿章,在职的朝廷疆臣;梁启超的到访实可谓勇闯龙潭虎穴!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冒那么大风险前来,肯定是有事,赶紧说吧,我这里可不安全!

能被后世评价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自然也非等闲之辈。《走向共和》中的梁启超虽然在前期表现不佳,但在后期也着实反应出了自己的非凡之处。面对李鸿章的这句“威胁”,梁启超如此回应:

北京,才是真正的龙潭虎穴吧!

你虽然是在职的朝廷疆臣,可你的“朝廷”已经被八国联军赶出了京城,现在的京城已然成为龙潭虎穴。你还想着前往京城和八国联军“议和”?就此来看,前辈独闯龙潭虎穴的勇气,远甚于我啊!

李鸿章一听,立马明白了梁启超的来意——为了“议和”的事,也就不再试探,直接切入正题:

梁先生,有何见教?

梁启超回答的也极为干脆,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目的:

不敢当!但目前局势,中堂大人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只是,这里需要注意一下梁启超的这句“不敢当”,再加上后面对话中梁启超自称“晚生”,李鸿章称呼中山先生为“后生”,皆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一句话铺垫。

梁启超,虽然没有中山先生的成就,但却也影响了后世,称得上晚清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中山先生更是不必多言,“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的伟大人物;可就这样两位响当当的人物,在李鸿章的面前也只是“晚生”和“后生”,这就是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可逃离具体历史背景予以评价。

这里,我们先按住不说,继续往下看梁启超给出的“上策”:

乱世出英雄,晚生为大人计,摆脱朝廷,先拥两广自立,然后挥军北上,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这就是上策!

“君主立宪”制度中,“君主”虽然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但也毕竟予以了保留。李鸿章抓住这个关键,给出了自己的问题:

那,谁来当你说的那个新皇帝?

很明显,李鸿章并不同意梁启超所谓的“上策”,但在尚未明确梁启超的整体计划之前,尚不能给予明确回绝,只能步步试探、慢慢挑刺,直到将梁启超逼到死角,主动放弃。

好在,关于“新皇帝”的问题,梁启超早就有所准备,立马给出了回答:

晚生在来拜会大人前,先行拜会了香港总督卜力先生,他答应晚生,如果光绪皇帝对以他的名义所做的事情没有责任,那么英国对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进行统治是不会反对的。

“新皇帝”的问题解决了,光绪皇帝仍可以被奉为“君主”;而且,这个方案也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为了进一步说服李鸿章,梁启超还主动提及了另一位支持者——中山先生:

晚生还遇见了孙文先生!

李鸿章一听这个名字,明显有所迟疑,略微思考一下才反应过来:

“孙文?就是那个满口革命的后生吧!”

此时的李鸿章当然不清楚中山先生会有多么伟大,就如他不清楚袁世凯日后会逼迫清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一样。好多人都在批评乾隆皇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西方努力推进工业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他仍沉浸在古老田园梦里不能自拔。只是,当时的清朝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一,乃系绝对的东亚大霸主,正处于鼎盛状态的王朝有何道理做出改变?

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当然可以说乾隆皇帝耽误了中国的发展速度,这是因为西方推行工业革命成功了;可如果工业革命失败了呢?再加上具体的历史背景制约、历史人物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代人还是要客观看待另一代人的决策。

此时的梁启超和李鸿章就属于两代人,只是一个站在了新时代的开端,一个站在了旧时代的结尾,不可避免的无缝连接在了一起而已。但若论思想和境界,两人就是两代人!

好了,“新皇帝”的问题解决了,梁启超又给出了“新国家元首”问题的解决方案:

“孙文先生说,倘若两广在中堂大人的策动下,率先独立,革命党将支持大人做president。”

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象征性和实际上的国家元首都安排好了,李鸿章率先自立并挥师北上的回馈也有了。现在,我终于明白梁启超为何称这个计划为“上策”了,事情果如梁启超所设想的发展,还真就是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状态。

只是,还是那句话,李鸿章和梁启超是两代人,所想所做、能想能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李鸿章抓住梁启超的那句英文,故意给出了疑惑语气:

“什么?”

李鸿章长期执掌外交事务,并曾经周游欧洲列国,就算不懂英文,但也肯定懂得“president”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他这句反问并非不懂,也非没听清楚,而是给了梁启超一次机会——差不多行了,别继续往下说了!

只是,梁启超见李鸿章一直没有正面回应自己的“上策”,再加上他觉得“总统”要比“两广总督”更具诱惑力,所以,他觉得李鸿章已经被自己说动。于是,他赶紧重申了李鸿章率先自立后的巨大回报:

“请中堂大人当总统!”

既然梁启超没听懂自己的意思,或者故意装作听不懂,李鸿章就不能再留面子了,直接给出了“拒绝”:

“谋反哪!那中策是什么呀?”

意思很明显:你的“上策”是谋反,我不干,赶紧说说你的“中策”吧!

没办法,梁启超只能给出“中策”:

带领兵马,北上擒王,彻底剿灭义和团,以此与各国交好于前!

注意,是“擒王”,而非“勤王”,这更是明显的“谋反”,甚至远甚“上策”的谋反性质,李鸿章当然还是不会同意。

只是,李鸿章拒绝的方式也颇具艺术感:

那你的下策我就知道了!奉诏进京,跟八国联军谈判,投身虎口,是这样吧梁先生?

还是没有明确的拒绝意思,但主动提及“下策”却也说明了自己的选择。好了,话说到这个份上,梁启超便立马明白了李鸿章的选择:

中堂大人,晚生万没料到,中堂竟然还是摆脱了这个下策!

然后,李鸿章给出了那句基本能够概括整部《走向共和》的话:

卓如啊,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注意李鸿章对梁启超的称呼,从“梁先生”变成了“卓如”,这是一个长辈教诲晚辈的标志性转变。

表面上看,李鸿章作为深受皇恩的朝廷重臣,而且还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明知清廷腐朽也已经没有了投身改变的精力和念头;而梁启超正值壮年,才是真正能够改变现状的新生代力量。李鸿章的这一代,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尽可能地避免国家受到更多伤害;而梁启超这一代,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在,才能从基本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治疗这个国家。

有人说,即使“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这句话并没错,但李鸿章这代人既然能推行“洋务运动”,既然能想到“实业救国”,为何不能跟随西方国家的脚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

还是那句话,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局限性决定了一切;更重要的是,李鸿章的上面还有控制一切、决定一切的慈禧太后!没有话语权、没有决定权的一代人能干什么?只能听命行事!

有人还说,李鸿章们为何不推翻满清统治,将这代人的光和热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别忘了,李鸿章这代人受到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没有梁启超这代人的开化、先进思想,他们认为推翻满清统治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严重违背基本原则的谋反。曾国藩这等人物,都尚且“自保而已”,李鸿章又能干什么!

梁启超无奈了,只能给出这样一句回应:

晚生只是为中堂可惜!

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中,曾对李鸿章有过如此评价——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句“悲李鸿章之遇”,就是对李鸿章这代人的悲悯和惋惜。这是这代人的无奈,更是近代中国的无奈,但归根到底还是封建皇权制度的罪恶!

好了,正事说完了,李鸿章虽然没有拒绝了梁启超的建议,但却对这位“梁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上梁启超一句“可惜”,更让李鸿章生出“知己”感觉。但同时,李鸿章也心生疑惑,“维新党人”还有这样的另类?于是,他问出了最开始的疑惑:

卓如啊,你这次来是你老师的意思吧?

等到梁启超给出“自作主张”的回答后,李鸿章由衷感叹:

你一定能自立门户!

或许,这也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期待;或者,一代人对自己未尽之理想的期待吧!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