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白之《远别离》:当时只为发牢骚(不想日后成谶语)

句子大全 2023-11-08 07:59:01
相关推荐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今天和大家聊聊李白的《远别离》,不过在谈诗之前,先讲讲这首诗的背景故事。

上古时期的“部落盟主”尧,在执政期间发现有个叫舜的小伙子工作能力很强,人品也靠得住,将来可堪大任,便将自己的两个宝贝闺女——娥皇与女英——打包嫁给了舜,明面上是勉励,其实是安插了两个“卧底”,对舜的言行举止进行考核。

姐妹俩虽贵为天子之女,但没有什么“公主病”,出嫁之后,孝顺公婆,行为谦逊。《史记》上说:“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但舜这一家子实在不太好伺候。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爹“瞽叟”后来续弦,生了个儿子叫“象”。是眼盲之意,也就是说他爹是个盲人,不仅眼瞎,心也瞎。瞽叟偏爱后妻生的小儿子,几次三番与象合计要把舜害死。好在舜智勇双全、福大命大,每每逃出家人之魔爪,估计娥皇女英也帮老公出了不少力。最让人敬佩、或者说最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舜每次逃生之后都权当无事发生,依然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爱,贤名闻于当世,谁听说都点赞。尧对舜的德行十分满意,便让舜逐步接管政务,最终将帝位禅让于舜。

舜在位三十九年,平水患,除四凶(共工等四个部落),功绩卓著,后学习先帝,禅位于治水有功的禹。退位后的舜喜欢自驾游,乘个车满世界溜达,呃,应该叫体察民情,后在南巡途中崩于苍梧(今之湖南九山,又名苍梧山)。娥皇与女英听闻噩耗,伤心欲绝,赶到湘江水畔,望着九嶷山日泣夜啼,最终双双投江殉情,死后化为湘江女神,后人称之为“湘妃”。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留下点点泪痕,拭之不去,此竹便是有名的“斑竹”,又名“湘妃竹”。

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如屈原、杜牧、李商隐、辛弃疾等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写下名篇,还曾经作为考试题目。唐玄宗天宝十载时的进士考试,便是以“湘灵鼓瑟”为题。钱起之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便是出自本次省试。

李白这篇《远别离》也引用了这个故事,不过他并没有把目光仅仅放在生离之痛、死别之苦上。作者所看到的,或者说作者所纠结的,是另一个层次的“别离”。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本诗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像“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这样的句子,带着扑面而来、遮天蔽日的悲怆感,一看就是出自李白的手笔。不过我要吹个毛求个疵,二位妃子跳的是江,不是海,不知李白为何要写“海水直下万里深”,可能是为了照顾平仄吧。

写完了湘妃之苦,李白忽然在思维上来了个三级跳——“我纵言之将何补”,意思是我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奇哉怪也,人家姐妹俩哭老公,干卿底事?你有啥要说的?哦,原来想说的是“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意思是苍天恐怕也照不到我的一片忠心,有点“我本将心向明月”那意思。那么李白想要表忠心的苍天明月是指谁呢?显然不可能是舜帝,只能是当今圣上李隆基。

李白的诗虽以豪放闻名,但骨子里总带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他的梦想不是做史上最佳诗人,而是想当经天纬地、安邦定国的政治家。但皇帝召他入京,只是让他当个“文宠”,写写“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艳诗”。李白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又性格狂放,恃才傲物,得罪了一干权贵,皇帝也对他越来越疏远。最终李白主动提出“还山”,黯然离开京城。

当年李白初到长安时,玄宗降辇步迎,亲手调羹,何等恩宠,但最终小甜甜还是变成了牛夫人。不过在这件事上,我们也很难说皇帝做得有多么不对。李白是个伟大的诗人,但未必是个合格的官员。他的行政能力如何,我们自然无从知晓,但他性子偏激,缺少城府,得意时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不爽时就“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的人确实不适合在官场里混。唐玄宗任他供奉翰林,专写诗文,在用人上也算是“以人为本”了。

虽然李白做官未必能治国平天下,但也肯定比那些口蜜腹剑、败坏朝纲的玩意儿强多了。在《远别离》的后半,李白终于露出了他隐藏的“獠牙”:“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皇帝没有臣子的辅助,真龙天子就和平凡之鱼没啥区别;但若宠信太过,臣子权势滔天,老鼠就会化为噬人猛虎。从这句就能知道李白为啥得罪人了,且不说皇帝看了之后作何感想,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肯定拍案大骂:丫这是在说谁呢?

再往下一句,更是触目惊心——尧幽囚,舜野死。

千百年来,受儒家思想所影响,尧舜禅位一直当作最高层次的美德被人传颂。然而李白这句诗,却打破了人们的美好幻想——所谓的“禅位”,其实是尧被囚禁,舜死于荒野(可能是被流放)。原来所谓上古贤王,也不过都是玩弄权术的阴谋家而已!

那么“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有根据吗?

大约在公元280年,西晋时期,有人盗了战国魏襄王之墓,在墓中发现一本史书名曰《竹书纪年》,其中有许多史料与主流史书的记载都有所不同。我们知道,秦王扫六合之后,烧毁或篡改了大量的古本典籍,许多珍贵的资料就此失传。《竹书纪年》的出现,对于研究历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正是在《竹书纪年》中,关于尧舜有着如下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还有很多,不再列举。按《竹书纪年》的说法,舜即帝位哪是什么禅让,而是他发动政变,将尧囚禁,不让尧与儿子丹朱相见。禹是否篡位,虽没有相关记载,但也可以想象,既然尧没有禅位给舜,那舜又凭什么禅位给禹呢?他怎么会凭空冒出来这样的“美德”呢?或许事实是这样:大禹治水,天下归心,因此“权归臣兮鼠变虎”,强行逼舜退位。失去权力的舜,他是被流放也好,是自愿出巡也好,最终不明不白死于山野(说不定大禹派人偷偷去把他做了)。这一说法虽然黑暗残酷,但似乎比儒家鼓吹的“禅让”更加符合情理。

当然,《竹书纪年》的记载也未必就是史实,毕竟没有其他权威史料与其互相佐证。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马未都先生语)。“尧幽囚”的真相恐怕我们再也无从得知了,但“龙为鱼”、“鼠变虎”的道理,更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玄宗前期,励精图治,贤臣如云,开创一片辉煌盛世。玄宗后期,奸佞当道,藩镇权重,朝中一片乌烟瘴气。曾经英明神武的“神龙”,已沦为只图享乐、糊涂的凡鱼。之后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终于“鼠变虎”,唐玄宗与杨贵妃上演“远别离”。

李白写道:“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传说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仁,“重瞳”即是指舜。这句诗是说,的九座山峰看起来极为相似,不知舜帝的孤坟究竟在哪里。而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一样的风云流散,一样的伤心迷离。娥皇女英选择投江自尽,而唐玄宗虽然活着,但由于太子李亨自立称帝,他不得不做了个委委屈屈的太上皇,爱妃身死,大权旁落,晚景凄凉,只能望着杨妃的画像唏嘘落泪,“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李白写下《远别离》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李白不是黑夜睁眼的预言家,也不是穿越时空的超能者,他不可能预知未来之事。但他毕竟在朝中任职多年,还是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他写下这首诗,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怀才不遇”发发牢骚,对皇帝看不见他的一片赤诚心怀愤懑;另一方面,则是对朝廷“亲小人,远贤臣”感到忧虑,提出警告,却没想到一语成谶。他在忧郁与不甘中离开长安,与自己的政治梦想“远别离”。而玄宗与爱妃、皇权与爱情、大唐与盛世、安定与和平,也随着李白落寞的背影,一步步走向别离。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期间,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以靖难为由率军东进,召李白入幕。李白此时已五十七岁,但一腔热血似乎更胜当年,欣然前往,创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等一系列诗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与爱国情怀。然而永王东巡之举却被朝廷认为是叛乱,派军讨伐,永王兵败身亡,李白作为附逆也锒铛入狱,被判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因关中大旱,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坐船顺长江返回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得到赦免的李白自然是心情舒畅的,但他也肯定知道,他的梦想,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公元762年,六十一岁的李白溘然长逝。巧合的是,那个爱他、宠他、后又厌他、离他的玄宗,也于是年驾崩。

君臣二人在地下重逢,不知会说些什么呢?玄宗会不会让李白再给他高歌一曲“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而李白却更愿意向他倾诉:“苍梧山崩江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呢?

也许,只不过是相视一笑,共饮一杯吧。

尘缘如此,多说何益?

所有人世间的相聚,都是为了别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