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传习录》:人生无常 5句话看清生活的真面目(再继续向前行)

句子大全 2023-11-11 04:05:01
相关推荐

文|慕亭衣

《传习录》乃中国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何论学书信。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学说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若要深入了解王阳明,《传习录》是必不可少的,该书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今日精选《传习录》5句,与君共赏。

第一句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陆澄询问王阳明关于立志的问题。

王阳明说:

“立志就是时刻不忘存天理。能够不把存天理忘记了,久而久之心自然就会凝聚天理,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

存天理的念想时常记挂在心里,逐步达到精美、宏大、神圣的境界,就是不断保存着这一意念、并发扬开来的结果。”

志于心中立,心在理中存,心不离天理,其志大、其心旷,其意坚,其愿必成。这便是圣人之立志。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志向,有的人的志向是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有的人的志向则是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匡扶正义。

王阳明所说的立志就是要念念存天理,其实就是立必为圣人之志。男儿有志,志在天下事,只有以天下事为志,立大志,才是真正的立志。

后来这些志向被生活一点点地消磨殆尽,但我想说的是,不管生活有多苦,再苦再痛,我们最终还是走过来了。

休息一阵,继续追梦,继续前进。

第二句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在白天学习,觉得被外界繁乱打扰,就学习静坐;觉得懒于看书,就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王阳明先生所说的“对症下药”之法,我亲身体验过,深有同感。

我个人喜欢看书,可在我精神涣散的时候,反而提不起劲看书,反而会越看越困。

如果追剧的话,我又会觉得在浪费时间,所以我就把家里的无线网络拔掉,手机关机,一人坐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的云朵。

突然发现心静了不少,而且我还回想了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我经历了沮丧、悲伤、自我怀疑,几度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人,才会丢了工作。

我还想起了让自己开心的事。虽然最近不顺心的事很多,但身边的人一直陪伴着,她鼓励我,给我时间整理心情,给我时间任性。

如今,我走出了困境。当我发现这一方法是能修复自我时,我改成了晚上睡前自我反省,自我对话,百试百灵。

我们经历的事多了,有时不见得是好的,但能在诸多事情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失是一件自我成长。

第三句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朋友是一汪清泉,带给我们生活不一样的乐趣。

朋友是黑暗里的光明,在你遇到挫折时,给予你鼓励,给予你自信。

有人说,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了人性的复杂,才会让朋友显得越发珍贵。

获得了某一种成就,会炫耀,会攀比,这不是朋友之间该有的样子。但有些人在朋友面前显现出来的骄傲,往往都是后知后觉。

在王阳明看来,朋友之间谦让相处是妥善处理与朋友的关系必不可少的真谛。

其实,不仅与朋友相处需要谦让,谦让也是每个人为人处世不可缺少的一种美德。“利人是利己的根基。”谦让是一种谨慎的处事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

第四句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陆澄问:“静养的时候也感觉自己的想法很清晰,可是遇到具体的事情就不能再依据自己的思路去做,为什么?”

先生说:“这是你只懂得静心修养,却不下功夫来克制自己的原因。这样的话,遇到具体的事情就会觉得思路不稳。人必须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磨炼自己,才能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先生认为当一个人越在心上记挂安静时自己就反而越难以安静,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人必须要用克己功夫,让自己心定而不是要求自己身静。

如果一个人只是让自己一味地处在“安静”之中,平时只静不动,不去经历的事情,那么这个人能取得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平时不用克己功夫,遇到事情就会应付不了。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在事上磨炼,才能对事情应付自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得住脚跟,才能不论动静都能够心定。

第五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因为没有真知。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作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今天推荐这本《传习录》,不但是因为它全面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哲学思想,也体现了王阳明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它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传习录》一书告诉我们探究事物本真的方向——从自心上去探究天理,学会与外界对话。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钻牛角尖,阅览了大千世界,纷杂的现象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困扰。

王阳明告诉我们,探求事物的本真要超越具体现象,要穷尽天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天理就是至善的人心。

读书本就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它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更不需要你花费多少钱财。

每天给自己一点点时间,你就可以从书中获取一点点知识。积少成多,日积月累,有益无害。

#传习录#

(全文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