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内心自卑的孩子 通常喜欢说这几句话(父母别不当回事)

句子大全 2023-11-12 06:32:01
相关推荐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小时候,如果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就容易在心理留下“空洞”,而后进入到他的潜意识里,并伴随他一生。

执笔:王筱铭

编辑:王之风

定稿:苏子后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性格和行为习惯之间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言语,例如性格软弱,内心自卑的人。

性格软弱,内心自卑的人,总喜欢说这3种话

1、说抱怨、怪罪他人的话

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说一些抱怨、怪罪他人的话,这其实是由于自我太过软弱,只能通过这种言语发泄的方式,才能够让自己的心理舒服一些。

究其核心是一种自我不成熟和不稳定的表现,没有办法承担责任,担心责任和不好的结果会对自我构成一种威胁,导致原本虚弱,乃至软弱的自我,无法承受,就希望把这些不好的东西甩给别人,从而说出抱怨、怪罪他人的话,来增强自我的安定。

2、面对困难和选择时说:“怎么办”类型的话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在面临困难和选择时,总是会犹豫不决,爱说该怎么办呢?寄希望有个人能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困惑,帮助他们来做决定。

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也会经过再三选择,如在高考志愿中明明已经选了一个热门专业,可回到家中后,又经过各种查询后,感觉不怎么好,就这样前前后后更改多次,直到系统截止。

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次的选择失败,带来可怕的后果,自己无法承受,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弱,难以承担不好的结果,这就一种自卑、懦弱的表现。

3、经常说“我好累,我好困”这样的话

其实,有时候愤怒是一种活力,一种生命力,对于一个性格软弱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去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是尽可能地压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成一个没有脾气的人。

即便是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也仅仅只会在内心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吐露出来,内心长期在这样的纠结斗争中,需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来平复,等到心理能力消耗殆尽,便会觉得自己又累又困,经常说出“我好累,我好困”这样的话。

归根溯源,一个人变得性格软弱,内心自卑大部分都是源于小时候。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小时候,如果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就容易在心理留下“空洞”,而后进入到他的潜意识里,并伴随他的一生。

自卑、压抑的人是因为小时候的这3种需求没有被满足

1、对食物的需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孩子在出生后,就知道食物需求,尤其是在婴儿口欲期阶段,他们尚小,基本上没有自我行动能力,需要依赖于母亲或其他抚养者。

心理学家认为,母婴关系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怎么样去这个世界相处。

如果孩子这个阶段在食物的需求没有被及时满足,这将会让娃缺乏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不信任,继而慢慢衍生出自卑和软弱的心理,觉得自己是没人爱,不受欢迎的。

2、对被爱与关注的需求

哺乳动物对爱与关注的需求属于一种本能,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缺乏爱与关注,就容易在他们的心理埋下匮乏感,之后会终其一生都在想着要如何获取他人的爱与关注。

其实,这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被得到足够爱与关注的孩子,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感觉自己是被人爱的,心理很是自卑,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想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取得他人的欢心、赞许,来得到心理的满足。

3、对尊重和自由的需求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得到尊重和自由,一切都只能听父母的意见,逐渐会让孩子压制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抉择,最终变得没有边界感,什么事情都不能够自己做决定,变得自卑、软弱,这将不利于他独立人格的发展,还会导致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变得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历立场,容易被他人同化。

由于人格的不独立,也更容易被他人所“利用”,如情感勒索、自身权益被侵占等,完全没有边界感,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

幸孕姐建议:

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应该是在生活中不断去发现自己内心的固定成分,之后在关系相处的过程中将不良固有成分尝试松动或去除。

因此,内心软弱、自卑的人并非无可救药,只要正确去面对,就能够慢慢改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给予充分的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慢慢弥补心中的安全感缺失。

同时,父母可以时常鼓励和赞美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祛除心理的自卑感;在孩子需要面临选择时,让他们自行做出选择,并告知你为何这样选择的原因和其中的优缺点,引导娃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