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老布什:“你死了 我就飞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句子大全 2023-11-14 02:59:02
相关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流行“你死了,我就飞来”,是什么意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无论吃穿住行,还是时尚娱乐,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的进步。10年前谁能想到,一部手机就能走天下,现在兜里不用装现金,就能走遍全国,这也算是一种进步。

上世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此时世界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而世界变化当以美苏变化为主,变化最大的是苏联。当时在美国有一句流行的名句叫“你死了,我就飞来”,这句名言因为老布什而让美国人把这句话当成调侃的段子。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01 为何流行?

当时在美国流行的这句话为何与老布什联系在一起呢?其实能让这句名言与老布什相连,主要还应感谢苏联。从1982年开始,一直到1985,苏联几乎一年死掉一个领导人。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一年多后,1984年2月,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因病去世。1985年3月,继任不到一年的契尔年科又因病去世。苏联接二连三的出现领导人过世现象,的确有些不寻常。有人认为里面有阴谋,当时在苏联民间流行的阴谋论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苏联内部阴谋,有人认为是西方国家阴谋。但从实际看,勃列日涅夫既是烟鬼也是酒鬼,身体根本不行,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都是病殃子,本来继任后年龄大了,还要执掌苏联这样庞大国家,根本撑不住高强度的工作。

苏联三位领导相继过世后,美国派出时任副总统布什到莫斯科参加上述三人的葬礼,当时老布什来往莫斯科最频繁,而他每次去,都是为了葬礼而去。因此老布什就与“你死了,我就飞来”这句名言产生了联系。

老布什曾任过中情局的局长,这个职务一度被认为是美国政坛的“毒药”,担任此职的人一般升迁无望,与总统无缘,是政客终结位置。但老布什改变了美国历史这一规律,他于1980被里根提名副总统人选,并一直连任到1988年,后来在大选中胜出,成为美国总统。

勃烈日涅夫死后,里根总统拒绝参加他的葬礼,因此葬礼这事就落到老布什头上。此后老布什又参加了两次苏联领导人的葬礼。不得不说,正是老布什频繁到莫斯科参加苏联领导人葬礼,不仅让美国民众所记住,也让苏联人记住,当然也为他后来当选总统奠定了基础。

02 是否验证?

猛一看“你死了,我就飞来”这句话,感觉不吉利。但也恰恰是美国人调侃苏联的方式,希望苏联也“死掉”。勃列日涅夫去世时,苏联与美国差距很小,而且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军事方面,苏联甚至超过美国,这让美国很忌惮。因此,如何瓦解苏联,让苏联垮掉是当时美国人任务。

老布什无论当中情局长,还是当副总统以及总统,他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应对苏联,如何打压苏联是当时冷战时期美国的主要任务。

有人拿这句话既是调侃苏联,也是希望苏联彻底衰弱乃至解体。而老布什没当总统前,每次去苏联参加的是葬礼。也让老布什与这句名言更加贴切。而老布什当总统后,也曾访问过苏联,而那次访问时间是1991年7月,苏联解体前5个月。

对于老布什这次访问苏联,有人认为这更应“你死了,我就飞来”的名言。因为老布什访问5个月后苏联就“死了”。但或许这也是美国人的调侃。老布什没当总统前访问苏联参加葬礼,只是人死,但那时苏联还很强大,并没有看出要解体趋势。但仅仅过了不到10年,苏联解体了,罪魁祸首是戈尔巴乔夫。并不是老布什当总统访问苏联验证了“你死了,我就飞来”。

03 美苏较量

以上我们解释了老布什任副总统和总统时,美国流行的“你死了,我就飞来”的名言。其实老布什时期,正是美苏冷战从高潮到低潮过度。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与苏联虽然互争,但美国并没有从越战阴影中恢复过来,总体上美国对苏联保持守势,但美国也一直在蓄积力量把苏联整垮。

因此,美国与苏联再次真正较量,是老布什担任总统时,当时苏联开始走下坡路,因为苏联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并陷入战争,拖垮了苏联。由此可见,美苏之间的争斗,也是一个高潮低潮曲线。美国在越战时,对苏联处于守势。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也对美国处于守势,但苏联让阿富汗给拖累了,消耗了大量的国力。难怪戈尔巴乔夫说阿富汗战争是苏联的“毒瘤”,这不是推卸责任,的确存在这个问题。

刚才我们谈到了美苏较量,这个问题与“你死了,我就飞来”有何联系呢?美国人想方设法想把苏联搞垮,但真正放在明处的办法却很少,而接触苏联,通过软招是美国瓦解苏联的手法。而苏联领导人去世,美国派人来参加葬礼。美国正好利用这样的机会,加大对苏联情报侦收,了解苏联动态,为后期美国决策提供建议。最终美国“选中了”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选领导人,为何说是美国“选中”戈尔巴乔夫?其实对于戈尔巴乔夫的了解,美国早就通过情报人员对戈尔巴乔夫历史、性格及特点等研究透了,美国断定戈尔巴乔夫是一个爱慕虚荣,意志不坚定的人。这样的人担任苏联领导人,苏联就危险了,也就有可能实现美国最终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