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诗字句的锤炼 响字(颜色字)

句子大全 2023-11-17 04:28:01
相关推荐

大家好,我是张翠英,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诗人论诗字句的锤炼。

“响字”说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就主张“下字贵响”。金元时也较通行作诗须下响字说,如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就主张“下字要有金石声”。而宋代潘大临在这方面论述得较为具体。他提出:

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去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字,致力处也。(据吕本中《童蒙诗训》引)

潘氏所谓响字,即致力处,也就是全句中的关键字、句中眼,须特别着力锤炼者。从他所举例来看,多是句中的动词谓语,锤炼得好,确会使全句更有深度、有意境。吕本中则不尽同意潘的意见,他主张“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这种主张未免绝对化,字的“活”与“死气“响”与“哑”是相对的,也是对立统一的,彼此须互相衬托。如字字均“活”、均“响”,反会导致无“活”、无“响”。

潘大临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一般人练字只在“眼”上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但也有人不完全拘于炼第五字、第三字,如孙奕《诗说》曾举杜甫诗炼字的例,说明有炼句首字的,有炼第二字的,有炼句腰字的,有炼尾句子的,甚至也有练得五言全句好,七言全句好的。元代论据中眼的位置稍有变化。杨载《诗法家数》中指出,句中眼有时不限于一个,“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五言字眼多在第三,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他并以杜甫等人的诗为例作了说明:

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问一字。“地诉江帆隐,天清木叶闻”,炼末后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非炼“旧”、“入”字,则是儿童诗。……如刘沧诗云:“香消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是炼“消”、“入”字。“残柳官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是炼“空”、“浩”二字,最是妙处。

“颜色字”说

所谓颜色字是指表示色彩的一些形容词,如红、黄、白、黑等。

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从杜甫诗作的用词中,总结出他运用颜色字的一个特点,即将颜色字置于句首,从而引出实字来:

老杜多欲以颜色字里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绿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他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抽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气“红浸珊期姐,青悬薛荔长”……皆如前体。若“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益壮而险矣。(《对床夜语》卷三)

他认为杜甫这样运用的修辞效果是能使语强而气壮。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是对的。把“颜色字”放在句子头上,能突出色彩,加深读者的印象。今人周振甫指出:“先写色彩,再加说明,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较有吸引力。比方‘绿垂风折笋’,看到‘绿垂’时,不知是讲什么,自然注意看下去。要是说:‘风折笋垂绿’,就没有这种吸引力。

韩子苍也总结出古人用颜色字的另一条规律是“匹配相当气他以杜甫“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例,说明“古人用颜色字亦须匹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曾季狸的《艇斋诗话》赞同韩氏的观点,认为,“此说有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