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知识靠记 智慧靠疑(高中语文老师分享如何科学阅读)

句子大全 2023-11-18 05:28:01
相关推荐

知识靠记 智慧靠疑

假期里,集中几天时间阅读了由美国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商务印书馆出版),毕竟是翻译过来的书,语言拗口,不好读,说实在的,我是硬着头皮坚持读下去的。

应该说我是语文老师,平时也比较喜欢阅读,读这本书的原初想法是验证一下我的读书方法和书中所讲有何异同。

在第一章,作者谈到主动阅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在我看来,主动阅读,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①我想读,我需求,于是去主动寻找相关书籍来读。比如,我事先知道我缺乏语文课程论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就主动查寻图书,找到王荣生写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来读。

②总有一种阅读的冲动与习惯,感觉一天或是两三天不读书,就不舒服,就像有人喜欢运动,一天不运动就不舒服。

③从阅读中找到快乐,总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快乐与快乐往往不同,打游戏、吃大餐的快乐往往在感官,而读书的快乐在精神,一种或反对或赞成,或同意或争辩的快乐。读有所获的快乐,是另一层次有快乐。

书中讲到阅读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阅读分类。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专业阅读,这是为了求得理解的阅读,它提倡读有挑战性的书。

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鼓励你背诵知识的人,其实是在偷走你的思考能力(当然,完全不背那就记不住,也不见得好)。没有充分解释支持的观点,本来就很值得警惕。如果一直依赖于别人的头脑,不提高自己对于阅读的要求,就算读了再多的书,也永远读不通透。如果你运用的只是那些简单的讯息,除此一无所获,对于这样的人,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形容他们“集阅读与愚蠢为一身”。这里强调的是读者自身思考的重要性。

对比生活工作中的书呆子,其实就是不会专业阅读,值得思考。

结合书中所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分清指导型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学生在校的学习以及我们老师参加的各种培训,都是指导型学习。自我发现型学习是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靠自己深思熟虑的学习方式。指导型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和倾听,阅读和倾听在本质上都有被教导的特点,属于被教导的艺术。而自我发现的学习则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来说,这种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活到老,学到老。自我发现型学习,给人感觉学习者无师自通,其实就是向书本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自己解决。我中师毕业教高中语文,其实靠的就是自我发现型学习走到今天的。

作者在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一基础阅读,二是检视阅读,三分析阅读,四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阅读划分有什么意义呢?

基础阅读主要是立足于这句话说什么的问题,而检视阅读则立足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在检视阅读阶段,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阅读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之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即使一开始读不懂,也要坚持读完。不用去查资料,坚持看完会发现,也许能明白的地方,比你自己想象的多。总是停顿,不利于完整阅读。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理解的东西而停顿,大多数情况下,你一旦与之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从而影响你对全书的理解。在读第二遍、第三遍时,可以用已经理解的部分内容来理解未知的内容。

我进一步想,这四个基本问题是否可以用于课堂,一节课结束,让学生想想以下四个问题:

有些思维方式是可以迁移运用的,这四问还可以有不同的变化,用于不同的工作领域。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文中说,“就是要去写下来”。阅读是应该是一种主动行为,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的过程与结果更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是讲出来也可以是写出来。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阅读一本书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也同样需要“争辩”,表达与作者相同或是相异的观点,这是读者对作者付出的最高敬意。我的理解就是在阅读时要读思写结合。我在读李仁甫老师专著《语文课堂的风景与边界》时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感觉收效很大。在语文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喜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这其实也是一种诊断,好多学生一用自己的话就不能讲出来,说明他没有真正弄懂。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它分两阶段四个规则。

阶段一:即找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不同的书功用不同,阅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这样的思考,有利于将不同章节串联起来,有利于融会贯通。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这要求读者要有作者意识,明白作者意图。

阶段二: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规则一:找出关键字,达成共识(找到内容的核心点)。而这一点需要通过对词义的理解才能完成。规则二:从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主旨(在与作者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理解作者的核心观念和意图)。规则三:从文中理解作者的论述,重新构架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作者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我是教师,确实,很多时候我也是停留在个人想法的阶段,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够。于是,难有质的突破。如果是这本书、这个主题让我们感兴趣,而不是作者本身,那么,我们不只想要知道作者的主张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他认为我们该被说服以接受这样的观点。想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为什么会被作者说服。这样的思考,说明对一本书的阅读开始深入了。规则四:确定作者的问题解决情况(解决了哪些?哪些没有解决?是否有新问题?哪些问题是作者认为无法解决的?)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有所思考,有所发现,进一步去质疑,去探究,这样的阅读才是真阅读。结合我的课堂教学,我常对学生说,一节课下来,没有一个学生和我争辩,甚至敢在课堂上反对我,那么刚好说明我的教学是失败的。课堂上一切太顺利,没有认知的冲突,恰好是最大的问题。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要求你针对作者所写的某个句子作解释,而你只会重复他的话,或在前后顺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变,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这句话。理想的效果是,你应该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当然,这个理想的精确度又可以分成许多层次。但是如果你无法放下作者所使用的字句,那表示他所传给你的,只是这个“字”,而不是他的“思想或知识”。你知道的只是他的用字,而不是他的思想。他想要跟你沟通的是知识,而你获得的只是一些文字而已。用自己的话来说,这样的转述,是另一种形式的解码与建码,读者不理解主旨就做不到这一步。

还有另一种测验方法可以看出你是否了解句中的主旨。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虚构一个例子和引述一个真实的例子都行。如果你没法就这个主旨举任何例子或作任何说明,你可能要怀疑自己其实并不懂这个句子在说些什么。我在教学中也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另举一个例子,以检测他是否真懂。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十章《公正地评判一本书》,“读者才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主动地阅读不会为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我觉得这个要求的层次较高,但正是这样高的层次要求,才真正促进读者去思考。“最能学习的读者,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但批评是建立在全面深刻理解作者思想内容基础上的,因此,本书作者提出一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说“我了解了”。“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同意也是无礼”。作者特别强调同意或不同意书中观点,在作任何评判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总之,书中好多观点,让我脑洞大开。这样一本书,读起来费劲,可对自己帮助启发很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