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香港严肃文学名家刘以鬯百岁逝世 (小说曾启发王家卫拍出《花样年华》)

句子大全 2023-11-19 02:19:01
相关推荐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6月9日早晨,传来了香港著名作家、媒体人刘以鬯,于6月8日下午2点25分在香港东华东院逝世的消息。其妻罗佩云女士在香港发布讣告公布了这一消息。获悉刘先生去世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先生,在微博上写道,“得书记(618)《香港文学作家传略》,刘以鬯主编,香港巿政局公共图书馆出版。昨天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以百岁高龄仙逝,我就想到了这部大书。刘先生以《酒徒》《寺内》《对倒》等小说,以及他所创办的《香港文学》月刊享誉全球华文文坛。但他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学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出版过文学回忆录《看树看林》等,这部工具书也是他在香港文学史料整理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谨此深切悼念刘以鬯先生。”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1930年代就读于圣约翰大学。根据刘以鬯口述,他上学期间以阅读英文书籍为主,莎士比亚、狄更斯、乔伊斯的作品均能熟读成诵;闲暇时也阅读了《西风》一类“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的通俗刊物,熟悉了当时流行的文体风格。18岁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英文版的俄文小说,受启发开始文学创作,写成处女作《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从1930年代在沪登上文坛,后辗转抗战大后方,主编过多种文学副刊,抗战胜利后,在沪创办怀正文化社。1950年代起,刘以鬯定居香港,主持过多种报刊副刊,并致力于文学创作。他著有《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模型·邮票·陶瓷》等作品,其中代表作《酒徒》《对倒》在香港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刘以鬯毕生致力于严肃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具有试验性和实践性。其中《酒徒》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与《对倒》一起曾启发王家卫拍出电影《花样年华》《2046》。王家卫曾在《花样年华》片尾字幕中曾向刘以鬯致敬。

6月9日早上九点,几乎一年没有更新消息的王家卫,也在微博上发了一条纪念微博:“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 悼刘以鬯先生。 ”还配了一张《酒徒》一书的封面图。

从商业化气息浓厚的香港,刘以鬯一直逆潮流而上,坚持严肃文学创作。他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率先引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写出诸多优秀文学作品,被称为是“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之父”。比如在《酒徒》这部小说中,刘以鬯讲述了一位从上海到香港的新文学作家,因坚持严肃文学创作而面临困境。尤其是看到香港高度商业化的文学市场,“我”的内心与外部世界不断交战,最终选择妥协,为了生计不得不写一些迎合市场、吸引眼球的低俗小说。在写作技法上,刘以鬯对乔伊斯格外欣赏,在作品中熟练运用意识流和象征主义,以断片式的句子、诗化的语言来描绘酒徒在精神分裂状态下看到的支离破碎的世界,表现出一个怀揣纯文学梦想的知识分子面对商品化大潮时的彷徨心理。小说中屡次出现无标点的段落,记录主人公醉酒时的狂言呓语,显然是受了《尤利西斯》的影响。句式以短句为主,通过排比、复沓、重复与矛盾修饰法,营造出跳跃而朦胧的美感。同时,刘氏还大量使用意象,用形容词与名词的罕见搭配,达到“陌生化”效果,让读者进入酒徒亦真亦幻、半梦半醒的世界。

刘以鬯还善于以现代眼光开掘传统资源,用现代主义手法对中国历史或传奇故事进行颠覆性改写,深入挖掘人物心理。比如他在小说《蛇》中这么开篇:“许仙右腿有个疤,酒盅般大。有人问他:“生过什么疮?”他摇摇头,不肯将事情讲出。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讲出来,决不会失面子。不讲,因为事情有点古怪。那时候,年纪刚过十一,在草丛间捉蟋蟀,捉到了,放入竹筒。喜悦似浪潮,飞步奔跑,田路横着一条五尺长的白蛇,纵身跃过,回到家,右腿发红。......”

2017年,刘以鬯先生的小说集《迷楼》,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创作的30篇中短篇小说。这些故事跨越了漫长的数十年岁月,展现出斑驳却地道的港式文学特色。其中的古代故事新编表现尤其出色,在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的故事框架及意象空间内放入了现代人的焦虑,欲求和中外文化冲撞,写得既新又旧,趣味横生。

除了作家身份,刘以鬯还是一名报人。1941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重庆主编《国民公报》副刊,1945年回上海任《和平日报》总编辑,之后先后任《香港时报》《星岛周报》《星岛日报》等报刊杂志编辑,期间也曾到新加坡和吉隆坡等地从事副刊编辑工作。1986年,他创办月刊《香港文学》并任总编辑至2000年。《香港文学》,成为海外华文文学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之《刘以鬯:1918》以光影声像记录了刘以鬯的经历与创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