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无聊 压抑(你可能错怪八股文了)

句子大全 2023-11-23 06:25:01
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路上遇到美女,美女看了你一眼,你心里有点小激动。怎么把这点小激动表达出来:发朋友圈、发微博还是拍一段抖音?要是穿越到几百年前,尤侗会说,这心情,当然要用八股文来表达才淋漓尽致。有些东西,我们一直在骂,却没怎么见过它们的真面目。只不过大家都在骂,我们也就跟着骂上几句。八股文就是这样的东西。金克木将一般人对八股文的批评总结为三点:伤思想、害文学、毁国家。既然到了毁国家的程度,当然人人都可以站出来骂它。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出来,大家在吐槽一些题目的同时,总会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育压抑人的灵性,让人八股化。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这人到底有没有读过八股文?

有文有真相,明末清初尤侗的著名八股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百度一下就可以看到,随便截取一段,就知道这篇八股文和无聊、压抑完全无关:“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张生第一次看见崔莺莺之后的心情,分明被尤侗用八股文表现得活灵活现。

明清两代,八股文不仅流行于科举,更是力压小说、戏曲、诗歌,占据着“最热门文体”的位置。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哲学家王阳明等人皆是八股大家。明清两代学者在应试之外,私下用八股文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甚至做文字游戏的例子比比皆是,八股文绝对不只是一种纯粹用来折磨人的考试工具。而它之所以能如此流行,正是因为集中了各种文学体裁的长处。

一般说来,八股文的罪名无外乎禁锢人的思想,而之所以能禁锢人的思想,是因为写作的方式固定呆板。其实,这里大有可议之处。股,大腿也,顾名思义,八股文就是八段文字(八条腿),其中每两段需要对仗,所以八条腿是四对。这实在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一提对仗,中国人只要读过小学就知道,杜甫写的律诗就有四句是对仗的。唐代人写诗歌搞四句对仗,到了几百年后的明清,写个八句四对的对仗,这要求怎么也不算苛刻。再往上溯,汉朝的时候大家就喜欢写骈文了,对仗那简直是基本功。回头看看1984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的体操录像,就会发现马燕红拿高低杠金牌的那套动作实在是太简单了,体操发展了三十多年,难度技术早就不断上升。骈文和诗歌发展了两千年,文人写点对仗的句子,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吗?

虽然八股文要求每一对(两股)文字对仗,但对每一对文字的长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有话说就长一点,没话说就短一点,并不像律诗那样要求每句都一样长,因此八股文其实非常的自由。有时候我觉得正是这种自由让人失去了方向。有位朋友去小学实习,让小朋友随意背诵一首他们喜欢的古诗,结果每一个举手的小朋友都很认真地问要哪个朝代哪个诗人的哪首诗歌,要不然他们不知道背什么。对于大多数考试的人(甚至是阅卷的人)来说,八股文的八条腿可以长短不同,可能恰恰是让他们头疼的地方。

当然,要统领这八条腿还需要有一个头,也就是所谓的“破题”。对应试八股文而言,其题目大都来自“四书”,但是这些题目很灵活,可以从一个字到一句话甚至是一小段话。作为八股文的第一部分,“破题”要求用两句话来从侧面点明题意。如果一个题目很长,作者会在破题中展现自己的概括能力。如果一个题目很短,作者则需要展现自己的诠释水平。题目是死的,怎么来解释这个题目却是活的:在破题这一部分,作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从诠释经典的角度来说,这一部分正是一种思想的发挥,中国人最喜欢用对经典的注释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九岁神童赵时春参加考试时的题目是“子曰”,他解释说“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完全体现了破题者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挥。清人刘熙载云:“余谓题出于书者,可以斡旋,题出于我者,惟抱定而已。破题者,我所出之题也。”可见在当时虽然圣人之论在八股文中占据着正统地位,但是八股文作者认为他们有自由来诠释题目,而不认为题目是对自己思想的一种束缚。

如果说破题是脑袋,那么接下来的“承题”就是脖子,脖子要求用三句话进一步解释题目。在破题和承题两部分,八股文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来解释“四书”中的古人之说。所以这两部分确立了全文的基调。脖子以下是身子“起讲”,这部分则更加灵活,不但可以用一到十句话来解释自己要讲的主题,而且计算句子的方法也并不严格。有时候一个有许多顿处的长句也被看作一个句子。这样十句话实则给八股文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论述空间——想说多长就说多长。在“起讲”后,则是真正的八股部分。这八股其实可以分作四比,也就是起比(含第一、第二股)、中比(含第三、第四股)、后比(含第五、第六股)和束比(含第七、第八股)。如果作者在前六股中已经写完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后两股并不是非写不可,这样就从形式上鼓励作者不写空话。

由上可见,八股文是一种相当灵活自由的文体。更好玩的是,写八股文讲究“入口气”,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写八股文的时候,所讲的话要模拟文中主角的说话方式。上面尤侗的文章模拟的是张生,而如果是考试的时候,考生就要模拟孔子或是孟子讲话。这样的角色代入,在我看来是一种游戏。清代焦循说八股文的这一游戏规则和元代的杂剧有关,一种文体如果和戏剧有关,那么必然和无聊无关,因为百姓都喜欢看戏剧。

正因如此,清人吕晚村在谈到八股文时认为,写八股时“人必不为习俗所移,而后可以移习俗”。可见清朝时的开明文人并没有把八股仅仅当作是一种考试手段,而是看作一种可以改变习俗的文体——这岂是高考作文可以比拟的?

董铁柱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副教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