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前半句元气满满 后半句颠覆三观(这样的词句你知道哪些)

句子大全 2023-11-25 02:38:01
相关推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以来,都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两句合用,用来激励人苦学上进,孜孜不懈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掌握再多都是不够的,所以不要自我满足而停下脚步。

很励志,但是完整的后半句出来,就要让人不谈定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才是《庄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用短暂的人生去探索无边的海洋,那是徒劳无功的!

所以,还孜孜不倦求什么知识?你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就好像出海航行,却根本就没有彼岸,你是要一辈子在海上飘泊吗?不如及早,回头是岸吧!

《庄子》此句,意在警示读书人,不要沉迷在文字、见知、语言之中,因为这些东西是没有穷尽的,学一辈子也不是个头。言的目的是要达意,所以得意即可忘其言;筌的目的是要捕鱼,所以得鱼即可忘其筌。读书,把目的放在了言上;捕鱼,把目的放在了筌上,这不是背道而驰吗?

2、相濡以沫——《庄子》

“相濡以沫”,我们常用来形容两个人互相扶持,不离不弃的一种生活状态,甜蜜、亲近、不分你我,真的是羡煞旁人。然而《庄子·大宗师》所说的这句话,却还有下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思是说,这种甜蜜、亲近、不分你我的生活状态,还不如彼此逍遥自在的生活,谁也不去亲近谁,谁也不去帮助谁,最好是互相都忘记了对方的存在呢!

听起来是不是不可理喻?然而庄子有自己的道理。

首先,庄子分析了为什么两条鱼会“相濡以沫”?是因为它们生存的池塘干涸了,只能互相用唾沫来延续对方的生命。也就是说,外部的生存环境恶化,才会有“相濡以沫”的状态存在。如果让鱼自己选择,它们是愿意自由自在地畅游在湖海之中,谁也不记得对方,还是要在泥坑中“相濡以沫”地生存呢?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然后,庄子用穿鞋来打比方,鞋子如果很合脚的话,会让你忘记脚的存在;鞋子如果不合脚的话,你才会时时记得自己有个脚,脚上有个鞋。所以人与人相处也是一样,两个人相处最好的状态,是彼此都忘记还有一个“他(她)”在。

3、以德报怨——《论语》

以德报怨,表示一个人德行宽广,宽容大度,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之人。大家都说是孔圣人这样教导的,忍让谦卑、以德报怨是中华传统美德。然而,《论语》中的原文却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人来问孔子,说孔老师啊,有个说法叫“以德报怨”,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您觉得如何呢?孔子说,以德报怨的话,那用什么来报德呢?我的意见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孔子根本是反对“以德报怨”的,而主张“以直报怨”。直,便是直心、直性的意思,直来直往,不需遮掩,不需忍耐,不需退让。那么有人拿去问孔子的“以德报怨”又是出自哪里呢?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德经》说“报怨以德”,而不是“以德报怨”,二者虽然字面意义看似相同,其实相差甚远。“报怨以德”,是人本有德,遇到“怨”,也不改其德;而“以德报怨”,是人本无德,却刻意拿“德”来报怨,带有目的性。

故而孔子才会说“何以报德”!若是恒德,则报德以德,报怨以德,不改其德而已,又怎么会有选择的去做“回报”呢?花草自然散发清香,难道会因为旁边的对象不一样,就改变自己本身的味道吗?

其实这样的词句还有不少,比如《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下句便是“游必有方”。还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才是完整的意思。再有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然下一句才是重点:“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不穿凿字句,而以意会,与庄子所言意趣相合。

你知道类似这样前半句元气满满,后半句颠覆三观的词句吗?欢迎留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