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鸿章第一次看全自动机枪 没先问价而是问了句话(洋人听后沉默)

句子大全 2023-11-27 07:37:01
相关推荐

在清朝末年要说风云人物的话,其中必少不了李鸿章。他是读书人,但是却是靠着建立军功一步一步走上仕途,他的功绩都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征战之中的。而且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专以浪站为能事”,还有人说他是“翰林变成绿林”。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李鸿章是一个非常有能力,还心狠手辣的人,是清朝晚期为数不多的务实派。

因此这也是李鸿章最大的特点:务实,做事不为虚名,也从来不被外物所牵绊。就算是签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他的名声早已被许多人唾骂,由于当时身为清朝大臣的他,曾经代表大清签署了许多诸如《马关条约》一类不平等条约,因此被许多人当作是卖国贼。

史学家们对李鸿章的一生评价褒贬不一,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矛盾的,虽然他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他身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而从另一件事也可以看出李鸿章具有长远的目光,李鸿章在第一次领略到全自动机枪的威力后,并没有选择询问价格,而是问了另一句话,让洋人听后沉默。

在清朝末年,采用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大清王朝的发展与世界脱轨,因此有很多人将清末的一次次战争的失利归结于武器的落后这个原因。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在当时的清朝,武器虽然可能比不上西方的炮火先进,但也并没有相差太远。

因为当时的清朝早已掌握了火器制作的基本工艺过程,所以即便是在清朝末年,军营中囤积的火器数量也是极为壮观的。同时在晚清时期,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朝廷一直在出资大量采购西方的各种先进武器装备,而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原因,才让曾国藩有了“打呆战”的可能性。

而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自然同曾国藩一样,对于军事武器十分看中,为此他还组织了洋务运动,力求能从西方人那里学习到先进的科技设备的制造。而在当时,机枪算得上是最为先进的武器了,因此李鸿章的眼光就放在了这上面。

1884年的时候,他前往德国拜访时,便特意去参观了马克沁机枪的厂子。厂子的老板看出了李鸿章想要采购武器装备的心思,因此他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表演,让手下的人用马克沁机枪射击一棵比人的腰部还粗壮的大树,竟在短短半分钟之内,就将大树拦腰折断。

这次表演夹杂着猛烈的机枪轰鸣声,确实让李鸿章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此他也动起了采购马克沁机枪的念头,在他看来,如果有了这样厉害的武器,就可以用来击退那些侵犯清朝领土的外国列强了。

李鸿章虽然十分激动,但他并没有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直接询问老板机枪的价格,反而是问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刚刚一共打了多少发子弹?”那些人告诉李鸿章刚刚一共打了300发子弹,在听到这个回答后,李鸿章瞬间被泼了一盆凉水,他沉默许久后,说道:“这种机枪消耗子弹太快了,不是大清能承受得起的。”随后他便打消了大量采购机枪的念头。

而李鸿章的这句话也让厂子的老板沉默了,他们没有想到,当时号称自己为“天朝帝国”的大清,居然会因为无法供给子弹,放弃购买机枪。然而这也侧面体现出了李鸿章的高明之处,他清晰地意识到,如今的大清并不是缺乏武器,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的逐渐衰退。

如今的大清帝国,虽然表面风光无限,但实际上经济已经承受不住这样一次次的战争,国库里的钱财已经所剩不多了,因此李鸿章为了能让大清继续生存下去,他必须在任何方面做到精打细算。

对于李鸿章他们来说,马克沁机枪看似威风十足,但是对于清朝来说,可能只是让这场战争打得容易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如今清朝的国库,更是不可能支撑马克沁机枪庞大的子弹消耗量,如果贸然采购机枪,只会让近乎崩溃的经济走向彻底的崩塌。

对于近代史来说,李鸿章可以说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存在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中国而焦头烂额,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能够保住大清不让它灭亡,这正是当时很多人想法中的矛盾所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