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中的智慧 如何成为一个“聪明人”(为人处世大有用处)

句子大全 2023-11-30 03:47:01
相关推荐

被奉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具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参考价值。但是在现代生活中,《论语》带给我们最多的还是在做人方面的智慧,老子的言行放到现代社会中依旧不过时,通过简洁的古文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通过《论语》中的两句话来解读,孔子对于“聪明人”的定义是怎样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句话里面“监”,就是“看、视”的意思;“二代”,指的是夏朝和商朝;“郁郁”,则是说是文采鼎盛的样子。所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周朝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又加以整合提升,删其太过,补其不足。制度仪章都非常完备,行于朝廷,施于邦国,达于街巷,皆尽善尽美,郁郁乎文采之盛。所以孔子说:我遵从周朝的制度礼仪。

那么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切忌别人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不能用耳朵去认识事物,而要用眼睛去认识,用心灵去判断,这样才能辨别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如果周朝的君王只是听别人说,夏商的制度很优越,便一味地生搬硬套,那么想必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只有自己亲身去认识去体会,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辩证的“扬弃”才能收获“郁郁乎文哉”的盛世。

子入大庙,问。或日:“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句话讲述的是孔子在鲁国的一件事情,当时孔子在周公庙做执事。到了周公庙之后,孔子对于庙里的各种陈设、每件物品、每一个小细节都细细地询问清楚。有人便问他:“他们都说你是最懂得“礼”的人,为什么还什么事情都要问一遍呢?”孔子就回答道说:“我这么做就是“礼”呀”。虽然孔子早就在书中读过千百遍太庙,但是并不曾亲自进过太庙,见到实物和实情,当然要一件一件的确认。 儒家讲究时刻警醒戒备有自己没见过的,担心有自己没听说过的。“每事问”,是因为有恭敬严肃之心,不知道得不敢造次,知道的也不敢恃其已知而不问,要再确认一下!

孔子常说:“不要信任,要确认!”你别认为啥事你都知道了,要确认一次,是否无误。你不要认为某事我已经交代给某人了,要确认三次,交代的时候要他确认是否明白任务,中途确认一下办得怎么样了,最后再确认一次,结果达成了没有,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谦虚谨慎,恭敬严肃,每遇事多问别人。

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的事情,都要再三确认,再三询问,以谨慎、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生怕自己出了什么纰漏;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借鉴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三分审慎去对待万事万物;一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可能有人会说对待任何事情都这样紧紧张张的还有什么意思。孔子一向是以最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所说出的经典语录自然是对待自己的要求。可以理解我们无法做到“圣人”那样的标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用高标准来激励勉励自己。毕竟人往高处走,水才往低处流,但凡是积极进取的人谁不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优秀、更好呢?

不要信任,要确认。要谦虚,要谨慎,关键在多问

通过孔子的是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道理:做人不要轻易的去信任,要反复确认,遇事要谦虚,要谨慎,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多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一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在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的同时,也向他人传递出一种尊重和严谨吧的处事态度,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